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治理农村“会慌”的现实路径

[ 作者:金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03 录入:16 ]

“近些年,农业税不收了,计划生育不像过去那样抓了,村民一年到头很少开会。”在青海东部一些农村,村民们甚至记不清最近一次开会是什么时候。(12月27日 人民网)

毫不夸张的说,城里陷“会海”,农村遭“会荒”,这一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说它是全国各地的“通病”也并不过分。

而出现“会慌”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长久以来盛行的 “套路式”会议,让不少人感到反感,特别是普通的基层群众,对套路式、念经式的会议甚是厌恶;其二,就目前的国情而言,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的更多,村里只剩妇孺,有的甚至成了空心村,而这一点在短时间也难以改变;其三,由于制度问题,作为基层会议的主导者村干部来说,他们本身并不是编制内的人员,由于生活的压力,农民的身份始终大于“兼职”的身份,为了养家糊口,即使有“兼职”身份的村干部也会选择外出打工。

而作为与此对比的城市“会海”来说,只需要一点就能保证其“长盛不衰”,那就是作为体制内的城里的干部来说,体制内的强制约束,让干部不得不参加许多愿意开的以及不愿意开的会议。

不少人也许会认为,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会慌”没有多大的现实影响。然而,如果真的少了必要的会议传达,国家发展农业、服务农民、建设农村的具体政策就难以真正的传达到给基层群众,而这些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和落实情况也就难以得到跟踪,更加“要命”的是,长期以来的“脱节”,将导致基层组织失去凝聚力。

所以农村的“会慌”不可放任不管,必要的治理必不可少。当然治理并不等于盲目的、强制性的增加会议次数。至少有以下几个路径可以选择,一是与时俱进,建立村级单位的微信群,将必要的传达会议通过网络的形式开展;二是劳动力回归,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群策群力研究、实施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创业项目,将青壮劳动力留在本地。三是错时开展会议,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推行“错时会议”制度,把会议开在农民、青壮劳动力工作闲暇时,尽量避免村民将“参会”与“工作”进行选择。四是会议跟踪,对于需要传达、落实的会议,上级部门要选派人员跟踪参会,避免出现让人反感的念经式、套路式的会议。

作者地址:平武县豆叩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