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习近平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抓手

[ 作者:学习中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30 录入:吴玲香 ]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6月22日,习近平在山西省调研考察时强调:“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7年6月21日下午,习近平在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察看作为全村唯一生产生活水源的浅层渗水井。)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旨在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升农村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农业产业体系还存在资源环境匹配度不高、粮经饲统筹不够、种养业结合不紧、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习近平要求“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

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目前,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低端产业多、低端产品多,低端过剩、高端短缺,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要求“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具体措施包括: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2016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培育新动能拓展价值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服务、资源开发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供给功能,而且具有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农业功能拓展越充分,农业产业体系就越健全,农民增收渠道就越通畅。然而,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转化增值率依然偏低,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等功能仍挖掘不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弱。因此,必须从农业产业体系整体谋划,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加快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更好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

(2013年11月27日下午,习近平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智能化温室了解农业科技创新情况。)

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发展绿色生产,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手段仍显落后,中低产田仍占相当比重,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不够,突破性的新品种、新技术仍然偏少,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这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指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机械作业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生产手段的创新和应用。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和先进智能装备,使得农产品总量和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因此,应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运用先进设备代替手工劳动,特别是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可以大大降低农业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尽管我国农业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技术仍是“短腿”。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产技术上,要大力推进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品种改良,大力开发推广绿色高效种养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促进农业节本降耗、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农业产品质量绿色化。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抓好源头,尤其是要减少源头污染问题。要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现代生产要素引入难等问题突出,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不健全、培育滞后,社会化服务支撑不足,迫切需要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家庭经营为基础。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这是由农业生产特征和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共同决定的,是对农民权益的尊重与保护。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农村集体土地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不能在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中损害农民的承包经营权,而必须尊重农民承包经营权,切实加强对农民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规模经营为依托。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由传统的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减少、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营不仅更利于使用机械化生产等新技术,还可以摊低科研成本、经营成本、生产成本,以及扩大产量、积累资本等。习近平指出:“家庭分散经营且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低,大多数农民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顺利进入市场,从而构成了土地家庭承包与分散经营的农民难以进入市场这一严重制约农村市场化建设的深刻矛盾。”“壮大了的集体经济,能够为分户经营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承担起引导农村进行开发性生产,开展农业科技示范,以及组织、协调千家万户家庭经营的职责,还能够通过不断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习近平指出,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目前,各类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专业化、系列化、多层次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服务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一些经营性服务组织以全托管、半托管方式,在供种供肥、农机作业、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为农户提供服务,既不改变农户承包关系,又保证地有人种、地能种好,在实践中显现出旺盛生命力。要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增强农业服务主体的服务能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功能。”“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中国要强,农业必强。“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不能拖后腿。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把构建“三大体系”作为主要抓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学习中国(微信公众号)2017-06-2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