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新常态下如何去解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委书记毕力夫对此思索了很久,也与赤峰市各部门的负责人探索了很久。经过一年的深入研究,在“十三五”期间,赤峰市适时推出了“3661”工程:到2020年,赤峰市土地流转率、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率、优质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均达到60%,新增人工种植优质紫花苜蓿10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经济林1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00亿斤以上,优质肉牛、肉羊出栏1000万头(只),优质生猪出栏1000万头。
毕力夫坦言,赤峰市农牧业从“1571”工程到“3661”工程都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息息相关的。他表示,赤峰市经过一年的时间,汇总各部门的数字,总结出了“3661”工程。而“1571”和“3661”正好是两个五年,“1571”搭建了一个量的基础,“3661”则是一个质的改变。在“十三五”期间,赤峰市将从农牧业的产业结构入手,改变现在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同时,赤峰市的农牧业发展一定要与350万农牧民致富结合起来,要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和生态农牧业。
从把握当下到高瞻远瞩
在毕力夫看来,“3661”工程是一次质的改变。提高农牧民效益,一定要从改变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入手。生产关系就是组织性质,解放生产力就是要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农牧业。
毕力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农畜产品就地转化率突破60%,这就是一个效率。要形成一、二、三产联动,真正地把农畜产品从一产上升到三产,从而带动二产。农牧业现代化通过一、二、三产联动,有机地与市场相结合,就地转化率就会提高,附加值相应也会增高。例如,生猪若就地屠宰、屠宰完后再分割、分割之后就地上市,虽然这些都是二产环节,但它们的附加值会成倍地增长,效益也会提升。再以马铃薯为例,传统生产方式是田地收获后,马上卖给收购商,而现代农牧业是由企业将农民的马铃薯进行收购,脱皮后进行深加工,做成产品来提高其附加值。赤峰市曾经做过调研,马铃薯做成淀粉后会增加30%左右的附加值,将大包装变成小包装又可以增加15%的附加值,而这一过程会产生很多环节,这些环节会为相应的中间部分带来大量的就业及产业发展机会。
土地流转率达到60%。要想达到规模化生产,必须解决分产到户的模式,将土地合理地流转到农牧业企业、大户、合作社手里。赤峰市2100万亩土地中,若有60%的土地可以规模化种植,现代机械和现代高效农牧业就会得到发展基础。
合作社覆盖率达到60%,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让大量的农牧民进入到合作组织,劳动力可以得到重新分配。据了解,赤峰市林西县在农牧民和合作社合作时,土地流转每亩达到400元,合作社年底还会为每户农牧民提供每亩30%的分红,同时每户还可以为合作社提供一个劳动力,使得每户农牧民增收在万元以上。同样的土地、同样的种植,通过合作组织,生产方式得到改变,农牧民的年效益得到很大提高,既解决了农牧民种养殖品种的问题,又增加了生产所得的附加值。
毕力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三个60%是一个质的变化,是一个理念的变化,是一个可持续经营模式的变化,是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农牧民一定会实现。而有了这个根本,政府扶贫开始转变方式,将扶贫工作引入企业、合作组织,支持企业、合作组织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组织来引导农牧民致富。
经济的突破性飞跃
在六个1当中,赤峰市要在今后五年达到大牲畜(牛、猪)出栏新增加2000万头。记者从赤峰市了解到,赤峰市现在羊猪牛三个大牲畜合起来是2285万头(只),10年牲畜保有量稳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光有数量,农牧民却得不到真正的收益。在这里面,羊是1600万只,小牲畜占的比重相当大。2000万头出栏量是小牲畜转大牲畜的概念,大牲畜对草场破坏力不强,保护了生态,同时附加值高,市场稳定。”毕力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以生猪为例,通过多年的市场引导,生猪的供应已经逐渐走向了北部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每年种植的玉米为生猪养殖提供了大量的青贮饲料,养殖成本降低,生猪产业附加值可以得到大的提高。”毕力夫说。事实上,赤峰市大牲畜养殖不仅仅只有牛、猪。在羊肉市场波动的今天,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农牧民开始将目光转向市场价格稳定的肉驴养殖。
巴林右旗蒙东绒山羊繁育合作社内,30多岁的杨景堂正在给自己的肉驴添加饲料,其完善的养殖设施是在绒山羊养殖时期建设的。与进村时随处可见的散养肉驴不一样,杨景堂的肉驴养殖已经形成规模。在他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杨景堂刚刚成立的巴林右旗亿隆肉驴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新牌匾。2013年,杨景堂养殖了600多只绒山羊,对市场的敏锐判断让他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2014年,全国的绒羊养殖价格出现波动,杨景堂感觉到了市场低迷,果断将手里的绒山羊进行了处理。转型,当这个常用词被一个农牧民敏锐地把握住时,他将目光瞄向了市场相对稳定的肉驴养殖。驴皮可以熬胶,驴肉可以吃,技术服务、配种都可以为合作社带来稳定的收入,现在杨景堂的肉驴已经达到100多只,年收入可以达到30多万元。本报记者了解到,现在参与合作社的5户农牧民都在和杨景堂进行肉驴养殖,年收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杨景堂能够成功地转型,得益于政府的正确引导。结束采访时,随行的巴林右旗扶贫办主任周国山还在不停地为杨景堂的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着自己的意见。
毕力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青贮种植时间短,为赤峰市的牲畜提供了大量的饲料,同时,大量的需求也在促进青贮种植发展成为一个产业。种植的品种成为一种产品,本身是一个二产的过程,饲料喂养牲畜则是三产的过程,二者形成联动,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带动、合作组织的平台、农牧民的参与,赤峰市的农牧业产业结构正在进行着科学化、合理化的转型升级。
基层品牌的新发展
眼下,松山区穆家营子镇全家梁万亩设施无公害蔬菜园区内的西红柿陆续成熟,前来询问收购的车辆络绎不绝。“这里的西红柿质优味美,在市场上有很好的知名度,一说是这儿的西红柿就不愁销路了,所以我每年都来签收购合同。”一位收货商告诉记者。
作为国家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赤峰市设施农业的“样板村”,几年来,穆家营子镇北洼子村本着“菜篮子”的精准定位,大力发展设施农业1.2万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3678栋,年产各类蔬菜4000多万公斤。同时,该村注重蔬果的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市场的认可度和占有率,让品牌效应成为“果蔬经济”发展的长足动力。如今,该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靠着蓬勃发展的设施农业,全村40%以上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小轿车,生活日趋富庶安乐。
近年来,松山区每年新增设施农业2万亩以上,总面积已达30万亩,规划建设各类园区156个,西苑、公主陵等万亩园区9个,发展了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多类品种,年产设施农产品120吨,直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同时,该区注重设施农业的品牌推广,力促将品牌建设成“果蔬经济”发展新方向。
毕力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赤峰市的“3661”工程,紧跟国家、自治区的发展政策,紧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牧业产业化改革的步伐,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做符合赤峰实际发展的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产业结构改变了,效益就上升了;效益上升了,农民就致富了,这就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力。同时,经济林、紫花苜蓿等节水种植,正在为生态保护提供助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