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专题栏目 > 深化农村改革方案专题

江德斌:破“种地不如打工”之困要靠深化改革

[ 作者:江德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16 录入:12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介绍《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时谈到:“我们现在农村大部分农户就是七八亩地,十几亩地,一户就种这么一点地,靠这一亩地赚的钱跟在城里打工一个礼拜赚的钱差不多”。

“种地不如打工”现象的出现,说明种地收入的性价比太低,难以与打工收入抗衡,按照人往高处走的规律,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进入城市打工赚钱,也就成为现实而理性的选择。如今,农村劳动力以“386199”部队为主,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业劳动力的主力,后继乏人,也就形成了所谓的种地危机,以及粮食安全问题。

要想破解“种地不如打工”这个困局,在农村留住一部分青年人,特别是要把中年人留在农村,需要改变农业发展模式,放弃小农经营模式,鼓励农田流转,走规模化经营道路。“如果种地的话,达到一两百亩可能在中原地区才能够有一个像样的收入,可能跟打工的收入差不多。”这只是一个人的打工收入之比,要是按照全家来算,土地还要翻几倍才行,可见,小农模式已经失去经济吸引力,规模化经营乃是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土地流转改革步伐,政府亦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土地合法流转,给农户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费用,提供低息贷款,推进机械化、科学化种地,以实现规模化效应,提高田地产出效率,为农民创造更高收入。

美国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2%,却养活了3亿美国人,还是全球谷物出口大国,与其农业的规模化和科技水平很高有密切关系。而我国农业人口总量虽然很大,但人均土地太少,劳动力严重老化,知识结构陈旧,机械化耕作普及率低,科技化水平很低,有良种却未能科学种植,化肥、农药被大量滥用,造成土地污染、肥力下降,难以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加快农业改革步伐,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将农民职业化,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以提高整体种地水平。

“种地不如打工”虽是现实困境,但也是一个改革发展的契机,需要认清农业发展方向,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对接,走规模化、科技化、创新化道路。当种地规模效应起来后,种地也能赚大钱了,自然就会吸引更多资本及有志于农业的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如此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种地危机、粮食危机也就不复存在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京郊日报2015年11月16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