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张利明等:重视乡村振兴中的德治建设

[ 作者:张利明 王莽莽 张振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19 录入:王惠敏 ]

  编者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为加深对这一重大战略的理解,明确工作思路,2017年年末至2018年年初,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调查咨询中心围绕干群关系、生态环境治理、德治建设等主题,对全国数千个农户样本进行了调查与访谈。本版今摘登其中三篇报告,此为其中之一,以期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村德治建设,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结合。针对“农村德治建设”这一主题,课题组展开调研。

  当前农村德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德治建设缺乏有效抓手。道德宣传与教育是农村德治建设的重要途径。从道德宣传活动开展情况看,在187个有效村庄样本中,76.47%的村庄表示2017年开展了道德宣传教育活动;从道德评选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在84个有效村庄样本中,54.76%的村庄表示2017年开展过道德评选或评比活动。可见,当前农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呈现良性态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存在缺少有效激励措施等突出短板。

  农民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农民参与程度和参与热情是决定农村德治建设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本项调查所涉的143个有效村庄样本中,村干部表示本村村民参与道德宣传教育活动“非常积极”和“比较积极”的比重分别为8.39%和58.04%,反映村民参与积极性“一般”的比重为31.47%,“不太积极”的比重则为2.10%。

  德治建设在乡村有效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道德宣传与评选活动对于村庄治理具有积极影响。从道德宣传活动对村庄治理的影响来看,143个开展过道德宣传活动的村庄,表示村庄治理整体效果“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比分别为14.69%和64.34%;没有开展过道德宣传活动的村庄,反映村庄治理整体效果“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比重分别为0%和38.64%,占比明显低于前者。道德评选活动开展与否,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村庄治理的成效。在46个开展过道德评选的村庄中,反映村庄治理效果“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比之和为82.61%,而未开展过道德评选的村庄,表示治理效果“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比之和仅为57.89%。可见,是否开展乡村道德评选活动,对乡村道德与整体发展影响深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有利于提升村庄治理效果。在211个有效样本中,77.25%的受访村庄表示在2017年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143个开展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村庄,表示村庄治理效果“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比分别为12.88%和66.26%,合计占比79.14%,高于没有开展过的村庄31.23%。

  家风家训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村庄有效治理。家风家训建设是农村德治建设的重要形式。在210个有效样本中,80个受访村庄表示开展过优良家风家训宣传活动,占比38.10%;开展过优良家风家训宣传活动的村庄,表示村庄治理整体效果“非常好”占比21.25%,没有开展过相关活动的村庄占比6.15%,占比明显低于前者。

  加强德治建设,引领乡村振兴

  加强乡村党建,发挥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以切实手段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发挥党员在村内德治方面的帮、传、带作用,由党员带头示范,传扬好党风、树立好作风,带动好村风、营造好民风。

  创新德治活动,加大文化供给。一方面,立足农民需求,将宣传教育活动与农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进村入户调查、问卷调查、群发短信、微信等方式摸清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创新活动形式。在宣传教育过程中,针对农民的劳动、生活特点和习惯,多采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宣传。通过“道德讲堂”“村庄宣讲团”等方式,定期开展道德宣讲活动,实现“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

  传承优秀文化,夯实德治根基。一方面,弘扬优良家风文化。以家户为单位,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优秀家风家训征集宣传活动,推进优良家风、家训进校园;将优良家风融入农民日常生活中,利用农村的重大节庆活动、民俗活动等,加快优良家风的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德才兼备的乡村能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将乡村社会中威望高、品德好、能力强的村民培育为道德建设带头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强化其在农村道德文化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

  搭建组织平台,强化示范引领。充分挖掘乡村内在资源,搭建德治建设的组织和平台。可以调动乡村有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村庄积极分子,组建形式多样的道德评判团、志愿者服务队、村民自治议事团等,参与村庄的德治建设工程。积极发挥乡村道德模范的引领凝聚作用。

  构建多维激励,提升德治成效。一方面,结合农村实际和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优秀村组干部”等道德文明评选和评比活动,将物质激励和荣誉激励相结合,提升农民参与积极性,不断培育农民道德意识和文明意识。另一方面,探索推行“道德银行”,考核村民道德行为,量化道德积分,以此作为评选荣誉和村民激励的重要依据,推动形成道德建设的内在动力。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调查咨询中心课题组  执笔:张利明、董一娇、陈昭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5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