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李昇明:从合作社长出的乡村建设

[ 作者:李昇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5 录入:王惠敏 ]

脚步跨越长江,进入南方后,那是一片家族社会的广阔领地。南方山多水多树多,有千千万万个家族覆盖了整个东南方。无论走入哪个村落,几乎都有一个姓氏祠堂,里面隐藏了上千年前的北人南迁故事。时间久了,北方故土只是一个传说,只是记住从哪里来的,南方这边才是家族的大本营,长成了一棵棵大树,深深地扎根在土地里。大树多少是难以移动的,原则上家族盘踞的土地是一块领地。尽管有人出去经商,始终还是要回来的,除非家族不在了。这个最难发生的事情,却在20世纪发生了,许多家族被解体了,又来了一股城市化潮流,现在南方的家族之树也有倒下的危险。乡村没有年轻人了,因为城市的机会多收入高,如果乡村人有每月五千元的收入,乡村又会是怎么样呢?假如能吸引几个中年人回来,乡村还是有点复活的希望,还能保住一块家族领地。

这些年的乡村建设声音,如果从新农村建设算起,有十多年了。这是一种外力带来的建设潮流,外面的人很热闹,里面的人很被动,谁是乡村的主人也分不清楚。农民的每个动作都有文化,因为他天生在上千年的文化里。外人的洋洋万言未必有文化,他的文化还不知道在哪里,却有的是任务和指标,以及不用问农民的、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去年我走访南方半个月,意外结缘了浙大小美合作社,才改变了我的一点印象,还真有人愿意去聆听乡村、守护乡村,因为他们选择了面向家庭,接近了农民的语言。

一个电话从浙江打来,传来浙江省建设厅村镇处干部何青峰的熟悉声音,他是我走访浙江古村的引路人,现在请我为古坪茶油做个推荐。这个事情是浙大小美合作社做的,为遂昌县的一个山村农民谋点福利,有14户农民生产无毒无药的古法山茶油,人人按了手印作为质量保证。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浙大小美合作社的名字,去年底刚刚在浙江走访了很多古村,最高的地方有海拔八百米,空心化的现象同样很明显,因为收入太低了。我乐于做点推荐,只是没有见过、尝过古坪茶油,我说的话必须有依据。他们很快把样品快递给我,我也写下一行推荐语:童年的记忆是很难忘记的,古坪茶油让我找到了童年的记忆。

除了为乡村农民外,让我做出推荐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对浙大教授的一份基本信任,然后顺藤摸瓜,想了解怎么建立城乡之间的信任?由大学发起的合作社,一定有个什么文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不信任,生产者组成的合作社为自己代言,不足于取信消费者,需要有个第三方力量,浙大小美就这样诞生了。浙江大学是全国十大名校,在浙江乡村农民的心中有一个高大的地位,不能轻易冒犯。小美的名字起得也很好,不是一味的求大求全,不是面对什么资本力量和大农场主,一心一意为耕种15亩土地以下的家庭做桥梁,他们说是拾遗补缺,在我看来是中国乡村真实的基础;家庭力量。这是一种特别的眼光,来自那片土地的文化。

为了区区的一千瓶茶油,在古坪茶油的推荐下足了功夫,有浙大提供的详细检测报告,产品品质对照,产品好处介绍,有亲临古坪实地监测的制造流程,有古坪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民按手印的质量契约书,有浙大重要身份的教授提供的音频推荐,我这个外人也参与了推荐,如此等等,作为建立信用的依据,体现了用心两字。我把推荐贴在微信朋友圈发出后,当晚就有我的读者去购买了,他们说,我就对你信任,这声音让人感到温暖和力量,但是也反映了信任的传递还是那么的传统,隔了一个人都不行了。好在人多力量大,有几个推荐人一起发力,基本上把一千瓶古坪茶油的销售解决了。

乡村为城市提供粮食、蔬菜和水果,有的好保存,有的不好保存,依靠浙大小美合作社传递信任,促进菜农建立了一个消费者微信群,又用市场方式解决运输问题,半天内把新鲜的蔬菜送到城市消费者手中。他们说这是个“1+N”模式,一个菜农面对2030个城市客户,菜农实现了月收入超五千元的门槛,愿意在乡村安心居住、生活了。在费孝通先生早年的温州模式里,指出浙江存在家庭工厂+市场的模式,写过一篇《小商品大市场》的文章,30多年过去了,如今浙大小美的新探索,竟然跟费先生过去发现的模式不约而同。乡村社会处在变迁中,有的东西在变,有的东西不变,总有他的道理吧。

有句名言说:文化是从土地长出来的。由浙大的王竹教授和钱振澜博士等一群人,牵头成立了这个浙大小美合作社,他们还有个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带领一批小美们持续做好事和实事。还有很多乡村需要这样的乡村建设,最近我又看到,他们的活动范围超出了浙江,引导了更多更远的地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最美乡土》第3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