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工商资本务农,双向价值创造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要关口,既是爬坡过坎的攻坚期,也是大有作为的窗口期”、“只有横下一条心,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结构层次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要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如何优化要素配置?
如何越过窗口期,创造大有作为的窗口期,实现大的跃升?
如何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五大发展理念”的国策在黑龙江落地,总书记“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指示精神的可靠实现,都必须以更开放的理念解放思想、以更大的理论创新勇气改变对“工商资本”的偏见。
黑龙江做为中国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省份,绝不能贻误时机。落实总书记“要把政策转化为行动,全力打好攻坚战”指示精神,就必须纠正农业政策理论上对“工商资本”的偏见,必须用更加辨证的哲学发展观和法治观,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推动“新三农”发展进行科学认识和法规前置的理论突破。
[正文]
五中全会已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同时又进一步强调“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可是,与五中全会闭幕相隔三天,《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出台,随后的政策解读还是五年前的老调子“一定要防止一些人以搞农业的名义到农村大量租赁土地后搞非农建设、搞“非粮化”,对资本下乡,一定要扎好防范风险的篱笆”,与“五大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凭什么认定工商资本下乡一定是要大规模租地搞非农建设、搞非粮化?为什么不能以辩证哲学发展观的角度去看、去鼓励、去引导?
基于中国国情、农情和民情,中国“三农”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改变对工商资本的偏见。
一、放开“扎紧防范资本风险的篱笆”的“思想缰绳”
资本不是洪水猛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资本”是必要因素,不可或缺,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噎废食,沷洗澡水把孩子都沷出去。我们应该放开“扎紧防范资本风险的篱笆”的“思想缰绳”,厘清工商资本对农业、农村、农民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更要深刻认识到新常态下农工商体制融合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经济引擎。
“五大发展理念”已经为“三农”变革开创了全新的理念破冰。运用“五大发展理念”将工商资本从僵化限制转向创新驱动,从“扎紧防范风险的篱笆”转向“培育发展新动力”。深度挖掘工商资本的企业家资源、企业家精神、企业化组织及其背后的文化、人才、资本、信息、模式等优秀生产力要素,创造出强大的政策推动力,对工商资本进行正向引导和政策鼓励,大力推进工商资本进入主粮种植产业,将特别有助于形成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汇聚的发展态势,通过资源汇聚创新“三农”协调发展路径,推动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敢于突破禁区、勇于挑战盲区,放开思想的缰绳、放飞思路的翅膀,就要以更大的勇气进行理论创新。从理论上透彻剖析工商资本对“三农”发展的利弊辨证关系,我们就有可能创造“生态新农业+幸福新农民+繁荣新农村”的新常态下的新经济发展引擎。
二、工商资本务农,实现双向价值创造
工商资本务农,不仅将“工业反哺农业”落地,推动“三农”进步,还将实现工农互促的双向价值创造,实现工商业的再发展和再创造。
我们需要运用辩证哲学发展观看清我国主粮农业,以更加宏大的战略视野、更加辨证且充满自信的超越发展理念,看清、看懂、看透中国农业与全世界农业都全然不同的“巨大可挖掘资本”、“巨大可成长空间” 和“巨大潜在影响力”。
我们需要运用辩证哲学发展观看懂我国工商资本,工商资本不仅仅是单纯的资本,更重要的是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化组织以及其背后的人才、文化、组织、模式、体制,还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理念、价值观等多重生产力能动要素。这才是更珍贵、更重要的推动经济和社会协同进步与发展的伟大创新与创造力量。
我们更需要运用辩证哲学发展观看透农工商融合战略,中国主粮农业的“巨大可成长空间”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低迷期,也将带给工商资本新一轮再发展和再创造的“巨大可创新创造”空间,这必将是我国工商企业界的又一轮全新模式的发展大潮!也是我国“三农”远还没有被挖掘的前所未有的巨大价值创造大潮!最终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结构层次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产生一个大的突破性跃升!
工商企业资源要素过剩、闲置,亟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商业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很多人才、文化、资本、信息、科技、管理等多重宝贵资源。但新常态背景下,工商业却面临着资源要素过剩、闲置等亟待解决的发展瓶颈。让资源要素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才符合我国“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的基本国策。因此工商企业亟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商企业的再创业、创新,亟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常态下,我国钢铁水泥业及相关多种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行业及相关制造业低迷,国家一直在引导去产能、去库存,面对市场经济低迷,这是一个适应目前国情的基本国策,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其实是为消化多余产能的被动对策,而且在操作上又面临工厂裁员、民生安置、债务清理等多重复杂问题。现在更需要主动出击,力求从正向寻求突破。创造内需、扩大消费、向“生态新农业”和“繁荣新农村”目标进军,循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轨道,工商企业的再创业、再创新就有了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工商业本身伸出手脚,走出来,到中国更广大的农村去。去创造出一个中国特色国情下的、大有可为的农工商融合创新、创造的巨大市场和资本空间出来。
“新农业+新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用工业化思维评判农业和农村,主粮农业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农村最缺少的就是组织化力量。“体制创新+科技支撑”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型大美乡镇建设,需要一大批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实现主粮种植的科学化管理、专业化种植和生态化土地修复,还有大文章可做。农民的幸福生活,也需要优秀的文化和人文生态来引导,国家大量措施的支农也需要更好的组织化载体来承接实施,才能有效落地。
城市人才和资源的渐趋饱和与主粮产业农村凋敝、农业落后形成了明显的对立,这是两个特别尖锐的问题,但更应该是两个可以创造价值叠加的问题。“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的发挥和发展提供了可能,这也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实现更大跃升的出发点。
三、主粮农业,农工商的大舞台
我国主粮农业产业从种植水平、产业模式等均较落后,如果工商资本进入主粮农业,那么必然会创造出体制性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新经济崛起,创造出一个突破性的新经济增长点。
工商业进入主粮农业的价值在于,带动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消耗过剩产能和库存的同时,创造工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实现农工商资源融合共赢的双向价值创造。
主粮农业作为农工商资源融合发展的大舞台,关键就在于结合点。如何将工商企业宝贵资源引入农业,如何将农工商资源融合?如何确保农民的基本收益保障?如何创造多方共赢的收益价值?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创建“农牧乡建一体化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体制,是将工商资本引入农业和农村的最有效结合点。“农牧乡建一体化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体制在法规保障的前提下将农民土地入股集团,进行农业、牧业、乡村地产、新型城建、物流仓储、农产品加工、养老、旅游等一体化综合经营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再通过市场化联结,形成集群化大农业航母群。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创建“农牧乡建一体化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体制,将工商资本及其背后的人才、文化、信息、科技等多重生产力要素一并带入农村,吸引多层级的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组织资源向这个平台汇聚,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农业主体力量”形成,产生吸引、驱动、汇聚、叠加的持续循环效应。这符合“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基本国策。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创建“农牧乡建一体化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体制发展模式,极有可能创造出全球资本市场前所未有的百万亿级市值的中国特色超级农业资本版块,进而完成中国农业从产品经营向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完整跨越,超过4亿人以上的农民成为原始股东。也只有通过这个途径,才能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民真正分享各环节利益。这符合“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让农民分享一二三产业利益”的基本国策。
作者系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浪智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