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盘鼓又称汴京大鼓,是流行于黄河中下游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由一千年前的北宋战鼓演变发展而来。它以打鼓击镲为主,气势宏大似万炮轰鸣;鼓点激越颇震撼人心。新时期农民盘鼓队的普及与推广工作,源于新乡村建设运动中组织农民形成村庄文化共同体的一种有效手段。罗家村盘鼓队由45名村民组成。弘农盘鼓,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农耕文化为根,合作组织为纲,生态农业为本“的新内涵。盘鼓开天振寰宇,农民种地养人民!弘农盘鼓,打出了新常态下新农民的精气神!
正文:
由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同一姓氏或不同姓氏比邻而居的一群家庭,长期生产生活繁衍下去,形成了村落共有的土地、祠堂、庙宇以及建立其上的礼俗制度,形成了与其相适洽的生活样式、生产方式、计生方法,是谓村庄共同体文化。这种沿习久远的共同体文化体现了乡土的本色,只是,它在从乡村社会汲取资源的现代化损蚀作用下,日渐残缺并遭受瓦解。
然而,随着新世纪启动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战略部署,如何发掘或者激活既有的村社共同体意识,使村民滋生成员身份的自豪感,形成“团结起来有力量”的村庄凝聚力和吸引力,这是在新的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背景下乡村复兴的机会。可持续地激活和复兴村庄的共同体文化意识,这是持久建设村庄家园的内在动力,也是以各种行动去爱故乡的源头活水。
那么,对于现实中黄河岸边的普通村庄而言,这种村庄共同体文化意识能够得到激发并可持续增强的经验是什么呢?河南省灵宝市正月十五出社火,这是流传久远的地方习俗。灵宝市焦村镇罗家村的弘农盘鼓队,做为排在镇社火队伍中的一支农民表演队伍,共有45人参加。笔者有幸参与观察了从平时的动员、排练到现场表演的全过程。感受和收获颇多,在此主要谈及两方面。
第一,谈谈包括村干部在内的村民体验和经验表达
明显地,村民的村社共同体情感得到了高度的升华。整体上,人人都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村庄成员的意识,激发了自己的活力和潜力。换句话说,都在集体中超越了作为单个人或家庭中一名成员的自己,体验到了强大的集体力量和集体荣誉感。平时训练的时候,村干部带头,一些年纪大的老队员遵守时间,一场不拉,其触类旁通的熟练技术和敬业精神感染了还略显生疏的新手——年轻人和妇女们,这使大家憋足了劲,一定要打好盘鼓、要对得起这个机会的气氛和舆论是我传你你传他,越传越从心里有劲儿,越传越发自肺腑,越满满的正能量。在县城表演时,面对万人空巷的广大灵宝市民农民观众,“我是焦村镇罗家人”、“我是弘农盘鼓队一分子”的社区成员集体意识倍增。整个出社火的路程有7-8华里,队员们腰挎16斤大鼓,其中还有15个妇女,除了表演路鼓之外,还有几次全程式表演,大家都卯足了劲儿,一鼓作气打了下来。这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呢? 原来,一方面,在众人面前激起了集体表现欲望。以前都是与路边的观众一样挤在人缝里看演员表演,现在是那么多人挤在人群里怀着羡慕的眼光在观看自己。村民们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荣耀感很强烈。另一方面,几乎所有队员的家人,包括爱人、父母甚至小孩,还有其他亲戚、朋友、邻居等等,都一大早 来到灵宝城,在人群里占据看社火的最有利位置,为的就是自觉地充当盘鼓队的啦 啦队、义工,来观看他们的精彩表演。这种情况是每个队员心里都明白的事情。不能在关键时候掉链子,丢亲戚朋友脸面,要对他们负责,要对得起他们。当听到一些“给罗家村人争了脸气“,”给焦村镇争了光“、”罗家人真了不起”等赞誉的话语时,当看到众多观众手里握着照像机“咔咔咔”不停地拍摄时,大家就特别来劲儿。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这是一种在观众夸他们有觉悟有水平有气势的荣耀感而滋生的无穷的力量显示啊!是心里美滋滋时的发自肺腑的精气神的显示。其中,有一67岁李老伯,平时腿关节疼痛,干农活时都似乎显得步伐不稳,可是在盘鼓训练和表演过程中并不比他人逊色,说再走一来回问题也不大。还有一普通村民,只是因为看到村干部这么出力,就觉得要到县里耍一回,给村里出点力。更有一些男性队员,本来是要结队去外地打工,帮人干修剪树枝等农活,只因为接到了村干部希望为出社火出力的电话, 就将外出打工的时间向后推迟了几天。看来,家庭责任制实施以来30多年了,村民身上的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尚存!这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加一大于二的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
而且,几乎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就村庄整体层面上的文化或者利益建设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这次表演的成绩背后,有着怎样的缺点或不足?如何使村里文艺队可持续发展下去?如何以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和信心体验参与到村里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去?……这样的不同程度的想法或者思考,不只是发生在村干部身上,或者某位关心乡村建设的专家学者身上,而是参与表演的有着不同年龄、兴趣、谋生方式甚至信仰者的身上,显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民众主体性意识的萌芽。借着全市出社火的正月十五之机遇,村干部进行村民总动员,以低成本、高成效的文艺活动方式激活村落共同体意识,固然是一个好办法。然而,以声势取胜的几十人的盘鼓队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村里古老的大鼓文化,则如何也捡拾起来不至于流失呢?面对乡村经济萎靡不振、苹果业面临更新换代、结构调整的大背景,大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谋生的状况,如何振兴一方庙会,使农民的表演是向着自己的,为着农村的?如何不是在政府派任务的压力下而参与打盘鼓,而是使打盘鼓的文化活动内在地成为罗家村人生活、生产、生态建设中的一部分?甚至有队员提到,别的村出社火,都是配合着对他们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宣传和广告,是有企业的经济赞助的,而我们没有做到,所以,对文艺队的前途表示担忧。还是村支书具有深入总结的整体性长远性眼光。王支书谈到,要完全把大家的心拢在一起,还要靠系统性,就是除了文化建设之外的更为系统的综合的长远的村庄建设。 村支书认为,要对村庄的整体全面发展有信心,对苹果新品种结构调整的示范园有信心, 这是村两委集体为了增加村财增强村政可持续的大力探索。从台湾取经的王支书明白:示范园不只是靠卖苹果,而是靠依靠小秦岭的自然地理优势,搞旅游,休闲,采摘,发展二三产业。 应该把村民从打盘鼓中获得的热情和信心移到搞村级合作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经济建设上来。
第二,谈谈提高村庄共同体文化的三个关键
像罗家村这样的缺少村级“公共财”源的贫穷山区村庄,如何使一盘散沙的村民们联合起来,不断地增强村庄文化共同体意识,从事以增加村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的乡村建设呢?就村民参与打盘鼓的共同实践经验过程来谈开去,我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关键:
关键之一,党政主导下的实践机会条件不可缺。普通村庄的共同体文化(包括利益)系统的发育和建立,离不开国家党政主导力量的指引、导引。如果没有灵宝市委、市政府“文化兴市”战略下对当地古老的社火文化在新时期予以继承和发扬,并以全市市镇村三级的党政力量来导引,那么,本质上,像罗家村这样的普通山区贫穷村庄,便失去了体验“弱者联合便可以强大”的这种新集体荣誉感的宝贵机会。弱者联合的练习机会,以及他们共同实践过程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之二,以增强村庄共同体文化为目标的村民体验领域,是“中和”式的。村民体验领域的“谐调适度”地逐渐增加、加深或者拓展,就叫“中和”。 各种增加村庄文化共同体的体验都有了,而且日常化了,便会逐渐形成具有村庄共同体意识的习惯。能够增强村庄共同体的感觉都有哪些?假如在村民的日常领域中具有这样的强大的有成就感和荣耀感的体验,那么, 村民必会积极参与,体现出超出个体、家庭、亲族、片村范围的主体力量来。在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流通、嫁娶等领域中,有这样的可能性机会吗? 比如村庄整体规划?村庄村志村史的参与性撰写?村庄古戏、古庙会的某种程度上的恢复和生发?村庄层面上的信息合作、统购统销合作、资金互助合作、学习合作,老年人互助合作、社区儿童课外辅导,移风易俗项目、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等等事情的开展,似乎都是深入、互补、渗透式的集体体验。这些体验活动或者事项在“中和”的原则下越多越好,越积累沉淀越好。这样便会把村民的运动式的或者阶段性的共同实践,转化为扎根的、有着日常生活、生产内容的、自然而然的长期共同实践,这是具有着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等全方位的、实质性变化的、社区民众的共同实践。
关键之三,以增强村庄共同体文化(包括利益)为目标的不同群体动员特点,是“位育”式的。这里的位育,指的是村庄中多元群体参与的各守其份,适应处境的动员过程和生成过程。 从历史上看,罗家村的文化传统是参与人数较少的大鼓,属于信本地山神的人参与。就现实看,罗家村属于多片型村庄,姓氏很多,片区大片是三个,小片有五个。在这样的情况下,多的是同一姓氏小亲族、同一片区的多元分散型的小群人群,而缺乏能超越片区、姓氏、信仰的村庄共同体实践体验。如何动员呢?如果动员不当,则上级交待给的活肯定完成不了、不好甚至高成本,何谈大家会有共同体体验的升华呢?那么,这里面的动员经验是什么呢?就实际发生的过程来看:一是村两委干部心里明亮,肯下功夫做群众工作; 二是村里积极分子的带动示范作用。一些会打大鼓的农民积极分子带动,弘农合作社的资金互助骨干力量、曾有着统一购买年货体验的妇女们积极参与……其精神、经验均有传帮带的感染作用;三是本村中青年村民的参与;四是村庄外力的参与,包括中原油田的退休工程师衡生喜老师亲自来教,在弘农书院参学的外来大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形成良性诱发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互相感染,共同的实践不断升级;以至于后来村支书决定在村里宰一只大羊来犒劳大家,大家的共同表演行为转化为一起在村里大摆宴席吃饭结情谊的亲密行为;接着,到了晚上,有人提议趁热打铁赶紧建立一个“美丽罗家人”微信群,先是40余人的队员,结果三天之后,在村的、不在村的罗家人,尤其是年轻人纷纷加入,一下子增加到了70人。大家身份、年龄、兴趣、认识可能都有区别,但是心是在一起的,都是罗家村人,都愿意为美丽罗家建设共同努力。
试想,假如这样的村庄共同情绪或着意识,随着各种通讯手段不断地发酵、蔓延下去,生成多利益相关方合作、参与式学习和共同实践的共同体文化或利益系统,便会形成类似于罗家村这种普通类型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的活水源头。
最后,谨以我的一首打油诗结尾——
七旬衡师神气清,身手不凡当义工。罗家儿女齐参与,咚咚夸夸打得猛!盘鼓开天振寰宇,农人种地养人民。尊道贵德心中 静,海晏清一济苍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建设研究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