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乡村振兴用立法促进社会各界民众期盼已久。历经三次审议,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乡村振兴促进法》),该法将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我国乡村振兴从此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也将开创我国依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那么,《乡村振兴促进法》如何促进乡村振兴呢?
首先,提升法律地位,夯实实施社会基础,确保乡村振兴方向正确。《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一条开宗明义,“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本法。” 整部法律分为十章七十四条款,除第一章总则和第十章附则外,分别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城乡融合、扶持措施、监督检查等八个方面,全面构建了我国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行为规范,从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原则、目标任务等方面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的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因此,《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向全社会隆重宣告了乡村振兴法治化的开端,彰显了我国政府依法治国的决心。纵观我国乡村发展的历史,从来没有哪一项国家战略上升为单部法律来依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被制定为法律来促进,不仅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而且开创了我国国家战略依法实施的先河,把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到了依法治理的高度。如《乡村振兴促进法》把“坚持党的领导”“农民的主体地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家庭承包经营经营体制”“耕地红线”等根本性制度系统地上升为了法律,规范了我国未来推进乡村振兴的行为方向,大大提高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法律地位,强化了社会对我国乡村振兴的正确认识,为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提供规范性和合法性的行动指南。
其次,限制政府滥权,规范实施程序,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一项需要长期实行的发展战略,需要朝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久久为功。《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把党和国家最近几年对于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上升为法律,使一些行之有效的支持政策固定为法律条纹,使以往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集成化、可持续化,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党和国家为此出台了许多相关文件,有些文件已经深得各界的欢迎并产生了巨大的政策效应,但是相对于法律来说,政策的长久性和稳定性不够,因而只有上升为法律条文,才能产生永久的推进动力。如《乡村振兴促进法》对于五个振兴怎么搞,城乡融合发展怎么推进,国家有些什么扶持措施,如何对乡村振兴进行监督检查等,都用法律的明确规定,为我国乡村振兴久久为功推进提供明确的行为规范。同时,通过法律强化了推进乡村振兴的程序性,对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对乡村振兴不能任意指挥,各行动主体必须依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行动,法律对于政府滥用权力的行为进行了法律限制。如该法对违背农民意愿、违反法定程序撤并村庄的行为明确进行了严格禁止,确保乡村振兴的规范有序开展。
最后,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强化政府责任,确保农民权益实现。《乡村振兴促进法》为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明确了国家、社会、村集体、农民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乡村振兴促进法》强化了国家乡村振兴的责任,包括乡村振兴的投入、管理、支持等条款的设定,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承担乡村振兴责任提出明确的法律要求,该法在农业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农村创业、农村公共服务、农村防灾救灾等方面,强化了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乡村振兴促进法》强化了农民的各项权利保护,设定和禁止了一些侵犯农民利益的行政行为。如丰收节的法定、生态补偿权利、明确赋予了村集体和农民的法律权利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村振兴促进法》也是一部农民权利保护法,许多有关国家和政府乡村振兴的责任条款,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依法赋予的权利,彰显了乡村振兴战略依法推进中的国家关怀。同时也为民众和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依据和权利保障,确保了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权益的保护和实现。
当然,《乡村振兴促进法》是首次颁布,还不是十全十美,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譬如《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条文还存在政策特色明显、指导性条款多、惩罚不明确等遗憾。但是,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部法律,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意义是巨大的,对我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都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