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陆福兴:贯彻大食物观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 作者:陆福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1-18 录入:王惠敏 ]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大食物观是对传统食物观的范围扩展、质量提升。大食物观认为食物是一切能够满足人们生存需求的产品,食物既有当前的传统食物,也包括未来的食物,食物既是我们种养得来的,也可以由生物和化学合成取得。大食物观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粮食观念,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因此,大食物观是新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粮食安全的新理念,必将使我国粮食安全的观念发生革命性变化。

一、大食物观:“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型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民众的命根,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等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发展和农业生产面临新挑战。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这对稳物价、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正在从“吃不饱”到“吃得好”转型。但是,我国粮食的结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我国主粮食丰收;另一方面,我国粮食的进口量日渐增大。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正从单一向多元,从低端向中高端,从主粮向非主粮变化。这种消费结构的变迁,倒逼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向“食物安全”转型。

一是“粮食危机”演变成“食物危机”。我国尽管现阶段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是我国是人口大国,是耕地资源和其他粮食资源紧缺的国家,我国的食物安全存在潜在的危机。在结构上、在质量上、在食物发展科技上,我国食物安全还存在诸多的危机。因此,提出大食物观,推进粗糙简单的“粮食安全”向更加多元的“食物安全”转变,是缓解我国国家安全,创新发展思路的战略之举。习近平总书记说,粮食生产多少,是技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而“食物安全”则是更高级的粮食安全。

二是粮食的范围从“主粮”向“杂粮”不断扩大。作为维持人们生活的粮食,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已经不断扩大,以前以米饭和面食为主的饮食结构,现在已经变得以吃菜、水果和他其他杂粮为主了,很多人避免吃主食长胖的共识正在形成,蔬菜、水果、杂粮都成为了主要食物。注重膳食营养搭配,从粗到细再到粗,数量从少到多再到少;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粮食的范围正从主粮向一切食物不断扩大。喜新厌旧是人们普遍的心理,也是消费者的天性,吃多了大鱼大肉,萝卜白菜更加珍惜,事实上,现在的餐桌不仅要大鱼大肉还要萝卜白菜、水果杂粮。因此,丰富的食物品种成为人们的重要需求。粮食变食物,是大食物观的精髓,也是一种生活本质的体现。

三是食物的需求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当前,我国全面小康后,大多数人吃饭不是为了饱肚子,而是为了营养和健康,真正吃不饱饭的人群越来越少,食物消费越来越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反映的是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的变迁与质量提升。对于消费品品质的追求,未来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

四是食物从保命向美好生活转变。大食物观的本质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总书记强调,“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让老百姓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正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大粮食观,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丰富粮食种类,提高粮食质量,满足多层次的食物需求。因此,新时代农业现代化,不能再坚持旧的粮食安全观念,不能只搞主粮安全,只搞数量安全,必须要从质量安全、结构安全、可得性安全等多个方面下功夫。

二、坚持大食物观要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和政策。但是,践行大食物观最重要的事观念的转变,是观念的革命。为此,当前践行大食物观,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要从观念变革与转型入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这意味着,“大食物观”的核心仍然是粮食安全。我们既要向耕地要粮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要面向整个国土,向林、草、水等要食物,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单纯的粮食安全向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转变。

1.以粮食安全为核心扩大食物范围。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大食物观”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使我们从更广的维度把握粮食安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大家意识到,作为人口大国,靠从国际市场进口来保障重要食品的供给,必然会面临多种风险。因此,转变观念,把确保粮食安全的概念向全面确保食物供给方向延伸。从当前的现实情况看,除了口粮以外的其他重要副食品的消费量增加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口粮安全,在确保口粮安全的同时,还要看到其他重要食物供给方面的缺口、存在的问题。要坚持扩大粮食安全范围,确保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而不仅仅关注主粮的安全。

2.推进现有食物结构拓展优化。大食物观是在人们食物越来越宽泛的时代特征,它把许多副食纳入食物,拓展了传统食物的空间,刷新了食物的结构。因此,坚持大食物观首先要加快推进食物的结构优化,要对耕地进行测土配种施肥,精准决定耕地种植的品种,让耕地因地制宜种植食物。同时,对于粮食中主食与副食,主粮与杂粮,粮油小麦和水果蔬菜豆类等,都要有一个完善科学的比例结构,进一步使农业的结构优化,确保食物结构与人的消费结构有机匹配。

3.坚持以科技创新保障食物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科技支撑是大食物观的核心,也是大食物观推行的保障。只有加大科技创新,才能创造更多的品种满足大食物观的需要,只有利用科学技术,才能实现藏粮于技,才能全方位开拓食物的来源。因此,加大科技创新是践行大食物观的核心支撑。

4.坚守食物与生态双安全目标。大食物观要向一切自然空间要食物,但是确保生态安全是大食物观的前提,我们不能再走破坏生态环境求发展的老路。只有确保生态完整安全,才能满足大食物观的环境需要,只有生态良好,大食物观才能有依托。总书记强调:“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确指明了大食物观与生态安全的相辅相成关系。

5.不断强化食物安全的法治保障。大食物观是一个更高更有质量的粮食安全战略,因此,要一粮食安全为核心,不断强化食物安全的法治保障。要进一步完善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食物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使监管有法可依。提高食物安全的监管能力,加大对监管部门的投入,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和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5年2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