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字彝江,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二、写作背景及目的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而成的。费老写本书的目的是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三、主要内容
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第一句说到: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具有四层含义:第一层,指泥土;第二层,指风俗;第三层,指稳定;第四层,指熟人社会。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农耕文明深厚,在传统社会,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必须依赖土地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国社会必然具有乡土性。
第二章《文字下乡》阐述文字下乡有没有必要。《文字下乡》这一章中,重点辨明了人们通常认为乡下人是“愚”的不正确性,乡下人不识字并不能说乡下人是愚的,他们不识字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不需要文字,他们依靠“特殊语言”就可以表达他们的意思,而不需要文字这个不完善的工具。那么文字有没有必要下乡呢?文字与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之一,且它们本身能传的情、达的意都是有限的,这并不能使乡下人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作者从时间阻隔“文字下乡”阐述了在社会还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乡土社会在“熟人”格局下是没有文字需求的,所以并不是说,只要建几座学堂就能让他们“聪明”起来,就能让“文字”在他们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只有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他们有了文字的需要,文字才能下乡。
第四章《差序格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指以自己为中心,因姻缘、血缘或权势的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并从自己开始依关系的亲疏逐层推开的,像一个同心圆一样。可以用“一表三千里”来形容乡土社会的关系格局。所以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从“私”出发,为了“私”的目的,但这种“私”是相对来说的。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在中国乡土社会的这种差序格局中,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差序格局中,社会道德只在私人的联系中有意义,而每一种私人联系中都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此,在传统的道德里找不到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脱离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第六章《家族》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社群。乡村社会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数量上。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更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第七章《男女有别》,从社会关系上看,感情是具有破坏和阻碍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就会使社会关系不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所以在乡土社会中这种感情是不允许存在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间不必求同。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第八章《礼治秩序》讲述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现代社会的治理有两种“人治”和“法治”,而乡土社会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是不同的,所以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依据和方式也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里的礼指的是传统,依据传统的礼俗或者说是经验来维持社会的秩序,礼治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只能在基本稳定的乡土社会存在,变迁很快的时代是不会出现的。
第九章《无讼》讲述乡土社会是没有诉讼。纠纷在礼治社会里不会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而是通过旁人调解或者地位尊贵的人评理来解决的。由此,乡土社会是无诉的,这也是现代法律和乡土社会的传统存在相悖地方的原因,法律是不讲究人情和道德的,也不讲究传统的,因为法律是从西方借鉴来的,是外来的;而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圈子社会,是用“礼”来服人的,不需要法律。
第十章《无为政治》讲述了两种权力: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利。横暴权力发生在社会冲突中,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握有权力支配在下的。同意权力发生在社会合作方面,社会分工形态下每个人都不能过“不求人”的生活,在生活中必然会有往来,互通互助。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愈复杂,这种权利也愈扩大。乡土社会不是富于抵抗的,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长成的,所以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在这里都不起作用。
第十一章《长老统治》讲述了长老权力。乡土社会还有一种权力,发生在社会继替中,是教化性的权力——长老权力。乡土社会的变化很小,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有新的问题出现,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靠一套传统的办法来解决,在社会生活中有的只是教化。
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讲述乡土社会关系特性。乡土社会的人们是依着血缘的关系而生活在一起的。血缘决定人的身份地位,血缘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是血缘的投影,是分不开的。只有从血缘的结合转变到地缘的结合,社会才会有个大转变。
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社会变迁与社会继替是同时存在的。社会变迁产生了时势权力,这就挑战了社会继替下的长老权力。在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为了维持长老权力,通过了注释来加入变动的内容。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在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而随着社会变迁的速率加快,注释歪曲原意的现象也就避免不了,名实也就趋向于分离了。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阐释乡土社会人们可以靠着欲望去行事,而现代社会却不能这样,现代社会要按着需要去行事,因此需要计划。而乡土社会根本不需要计划,他们的生活只需要按着传统、经验来就行了,就足以应对生活的种种情况了,所以乡土社会还是靠着欲望行事的,处在本我阶段。
四、感悟与总结
看《乡土中国》使我感触较深的是《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篇文章。
从文字与知识我们就会想到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知识在乡村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改变了费老所说的文字下乡的困境。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虽然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已与城市学校无异,但教学效果却远低于城市,这就与师资力量有着很大关系。由于农村的落后,许多优秀的、年轻的老师不愿下乡去工作,农村学校的许多老师年龄都较大,所以即使学校配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不知该如何运用,没有使教学设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农村教育落后除了师资力量落后的原因外,还有家庭教育的因素在里面。农村父母可能只知道叫孩子努力学习,不要像他们一样,走他们自己的老路之类的。由于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不高,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帮助很小。而城市的父母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眼界方面,对孩子的帮助就很大。
城乡教育之间的差别不断扩大,这也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离开村镇学校去县市学校求学,这也导致了村镇学校招不到学生而被并校的现象。而且村镇学校的特色、优势在并校过程中减弱、消失。
费老的《乡土中国》内容丰富,我的思考比较浅薄,可能还没有真正的读懂、理解《乡土中国》。还需要再次阅读去理解它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