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乡村旅游要体现乡村文化,但问题在于什么是乡村文化,如何体现乡村文化。现在不断有人提出乡村旅游的升级版,升级的结果往往是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符号,而现代化的舒适越来越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比如一些乡村旅游地点,除了墙上挂了几个玉米,餐馆摆上几个南瓜,院子散放几台石碾子,其他就再也没有乡村的元素了。号称“农家饭”的餐饮聘请的是城市的厨师,客房越来越像经济型酒店,为了吸引游客,一些乡村还搞了小型的游乐活动,有水的地方利用水流开展水上娱乐,没有水的地方引入摩托车、卡丁车、骑马等等。引入这些设施必然需要增加投资,乡村旅游便出现了三个走向:
第一,由于缺少投资,一些乡村在经历了短期红火之后陷入沉寂。因为没有特别吸引人之处,来的人越来越少,来人少意味着收入少,一些从事接待的农户停止了接待。收入少和投入少互为因果,慢慢地,除了少数几家应付偶尔来的游客外,乡村重新回到旅游开发前的样子。
第二,由于名声比较大,乡村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村庄越来越像个大众旅游点,每逢节日和周末,大量人流涌动,家家餐馆高朋满座,少数娱乐设施也人满为患。这从商业上说无疑是成功的,因为村民挣了钱,一些投资客也挣了钱,但是这还算不算是乡村旅游,需要打一个问号。
第三,由于吸引了一些高端设计,在乡村中修建了一些高端建筑,吸引一些所谓的高端追随者。对于这些高端民宿,乡村只是提供了一块地方,核心吸引力是其特殊的设计。吸引高端民宿的是乡村的风景,而非乡村文化,因为这种设计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并且是与乡村文化不一样的文化。
不管是上面三种走向中的哪一种,都与乡村文化没有多大关系。不能否认乡村文化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作用,但是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如何把乡村文化纳入乡村旅游中。在乡村旅游中,不应当把乡村文化神秘化或刻意拔高,乡村文化就存在于乡村日常生活中,把文化纳入乡村旅游中,就是在乡村旅游中要打开一扇门,让游客学习乡村日常生活的知识,让他们体验乡村的日常生活。
乡村生活是接近大自然的生活,因此对于环境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自然知识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乡村旅游要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在乡村学习乡村的自然知识。一些从事农业的企业或社会组织,往往在从事农业过程中加进自然观察和自然教育的内容,不仅让旅客学习到更多知识,而且也是这些机构增加收入的一个渠道。在一些边远地区,野生动物的观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卖点。
农耕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农耕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摆放几件农具,而是要认真总结一下当地的农耕文化和农耕经验,让游客从中学习到知识。比如杂草和农作物之间关系如何,是要消除一切杂草以保证农作物生长,还是要让杂草与农作物共生;再比如,灌溉农业是怎样发展的,河水灌溉的渠道是如何形成的,地下水现在面临什么问题等等。不管是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或乡村旅游的游客,都要成为有心人,能够学习和总结日常的农业知识,让乡村旅游充满智慧。
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是乡村还在,如果众多游客有机会融入乡村的日常生活中,那么乡村的文化也就有了,如果是一个没有村民的乡村,不管如何打造得有品位,那也不是乡村文化。乡村旅游更需要用心去经营,用心去总结一下村庄的历史,仔细观察一下村庄周边的动物,看看农业的变化过程,让村庄的生活重新活起来,这样的乡村旅游就有了乡村文化。
要让乡村有文化,就要避免将村民与游客分割开来,不能把农民都搬到县城了,只留下空的村落开展旅游,或者村里农民住一边,游客住一边。不能让游客兴冲冲来到乡村,但是想问问村庄的历史都找不到人,问问农作物如何播种,也无人知晓。游客进入乡村,需要有人跟他们拉拉家长里短,说说村庄的故事。
乡村旅游还要避免高档化。一些高端民宿已经开始出现在乡村,而且显得很有文化,但是高档民宿的文化不是乡村旅游的文化。高档民宿所代表的精细与奢侈,与乡村文化格格不入,实际上是一种外来的文化。尽管乡村有了高档民宿并非坏事,但是高档民宿不应当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旅游要升级,首先要有乡村文化,而不一定要把硬件设施建设得美轮美奂。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