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王晓毅:改善乡村环境需要有系统思维

[ 作者:王晓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28 录入:吴玲香 ]

人们往往喜欢用工程的思路去解决环境问题,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就在什么地方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见效快,但是也会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最后导致事倍功半,很难解决长远问题,甚至在解决旧问题的过程中制造出新的问题。

比如,以前农民养猪基本上不存在污染问题,因为每家养猪的数量有限。上世纪70年代,鼓励农民养猪的口号是“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猪粪是上等的农家肥,不仅不是污染,而且是很宝贵的资源。在“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的时代,牲畜数量十分有限,比如1980年全国生猪的出栏量不到2亿头(现在已经将近7亿头),不会造成污染。

现在农户养猪多了,臭气熏天、蚊蝇滋生、粪污污染就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了环境治理,一些村庄开始禁止村民在村庄内养猪。禁止在村庄内养猪改善了村庄的环境,但是搬迁到村庄之外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规模化养殖使养殖的污染更加集中,污染的面积更大。为了加强环境治理,一些地方鼓励发展大规模养殖企业,并为养殖企业制定了粪污处理标准。但是不管如何处理,在一些生猪养殖集中的地区,污染物远远超出了当地的承载能力,所以许多地区开始限制养猪。养猪企业开始向一些没有限制养猪的地区转移,但是这些地区往往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承载能力更低,在这些地区进行规模化生猪养殖,会带来更严重的环境问题。

一些地方的生猪养殖之所以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割断了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的关系。过去养殖和种植是综合的,相互依存,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养猪不仅是为了吃肉,同时也是为了肥田。而在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下,种植业和养殖业成为两个部门,在养殖业内部来解决污染问题,就会遇到很大困难。比如生猪养殖的粪肥做无害化处理,变成有机肥料,但是如果不考虑到当地的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这些生产出来的有机肥料也不会被利用,仍然成为污染物。

解决生猪养殖污染的问题,不能靠工程的思维,不能只注重解决眼前的问题,而要有全局观。把生猪养殖放到农业系统和生态系统中考虑,用系统性的思维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生态系统,不可能把其中某一项单独拿出来解决环境问题,乡村环境保护需要系统的思维、系统的管理和系统的保护。

运用系统思维,就是要放弃多年形成的工程思维,充分认识到乡村环境是一个系统,各自系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人类要学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人类对某一个子系统改造得很成功,但是却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比如我们在干旱地区大量开垦农田,通过人工灌溉,也可以取得很高的粮食产量,但是其代价往往是高强度的地下水开采。而大量消耗地下水的负面影响,可能需要很多年以后才能显示出来。同样,高密度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加以处理,比如污水和粪污的无害化处理,但是如果没有其他系统的消纳,最终仍然会成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系统的乡村环境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管理。过去政出多门,每个部门负责不同的领域,条块管理往往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矛盾重重,比如林业和草原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政策差距很大。在一些地方和基层,不同管理部门的权限相互重叠,造成了许多问题。比如某地既是草原,也有林地,公益组织在那里进行草地管理的实验,但是林业部门却不同意,由此增加了很多协调、管理的困难。今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使乡村生态环境的系统管理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

运用系统思维、进行系统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加强系统的保护,实现环境保护的共赢。在乡村环境保护中,要有跨部门的系统保护规划,将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纳入统一规划,重视不同子系统保护之间的关系,避免为了保护其中某一个部分而损害其他部分。此外还要有系统的评估,避免进行单一的评估,特别是要避免一个保护行动在其他子系统中产生负面影响。

过去只注意局部而忽视整体,我们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吃了很多亏。现在特别要强调乡村环境是一个系统,需要从整体上进行保护。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网05-2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