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三湘四水之间,散落着许许多多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这些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既是民族地区群众赖以栖息的生活家园,也是民族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资源依托。多年来,湖南紧紧围绕“民族特色”做文章,立足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小平台”,构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大格局”,通过“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带动和辐射,推进民族地区加快精准脱贫步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十二五”以来,全省共整合各类资金200多亿元用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其中58个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2个被评为“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在“十三五”期间,湖南对全省具有较高保护和开发价值的2000多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开展基础性保护工作,并在全省范围内重点保护和发展200个左右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打造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样版工程”。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已成为倍受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关注和欢迎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抓特色民居保护,促进民族地区民生改善
特色民居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沉淀,是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高度浓缩,更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湖南把特色民居的保护和建设放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
一是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及省直相关部门下发的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美丽乡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等一系列文件中,把规划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前置程序,没有规划或规划执行不力的,不安排资金项目;规划做得好且执行到位的,优先安排资金项目。制定了《湖南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十三五”规划》,全省24个民族县也相继制定了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整体规划。所有投资打造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都对民居风格和特质进行了具体规划设计,有效防止在村镇建设中出现粗制滥造和盲目抄袭造成的“千寨一面”。
二是分类指导,打造民族特色亮点。坚持把“民族特色”作为民居改造和建设的首要原则。对具有历史和人文价值的民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抢救保护,对一般性民族民居按保留民族传统特色、适应现代生活的原则进行装饰改造,对缺乏民族特色的建筑进行饰面改造,凸显民族风格。“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投入资金81.5亿元,保护、改造和新建民居12.2万栋,其中保护和改造9.7万栋,新建2.5万栋。根据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少数民族民居样式,对各世居少数民族民居改造进行分类指导,要求各地在保护修缮中突出民族特色,在改造建设中融入民族元素,充分展现各民族最鲜明的建筑特点,如土家族的吊脚楼、苗族的“吞口屋”、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瑶族的“瑶家吊脚楼”、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等。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大寨村被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后,按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的要求,对村庄进行保护性改造,既保持了原生态风貌,又提高了村寨的品味。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一位北京的游客在博客中写到:“在这里,你真的可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找得到儿时的记忆!”
三是关注民生,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特色民居保护改造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建设生态宜居家园为目标,以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路网建设、河道整治、改水改厕、环境保护、电网改造升级、信息化水平提升等为重点,大力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投入资金80亿元,用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深受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欢迎。长沙市开福区汉回村“十二五”期间先后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塘净化、村庄绿化、家园美化”,成功地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了“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等称号。
抓特色产业开发,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动能
依托资源优势,狠抓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农业、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的扶持、培育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中药材、茶叶、林果业、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着力培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抢占全域旅游时代的新高地。在《湖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民族地区24个县(市区)有22个进入了旅游资源开发重点县,29个少数民族特色小镇进入特色旅游小镇笼子;《湖南省“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大湘西板块建设成为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2016年9月出台的《关于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的意见》,将5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纳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范围,82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入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等12部委确定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为规范民族客栈建设标准,促进乡村旅游业的提档升级,湖南率先制定了《民族客栈标准》,填补了湖南民族类地方标准的空白,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为抢占全域旅游时代的先机,瞄准旅游市场,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作为旅游景区来规划建设,把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作为民族地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打造,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为基础,着力构建民族地区重要旅游精品线上的点、线、圈,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已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外地游客体验湖南民族风情的新选择。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抽样调查的72个特色村镇共接待各类游客795.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062.8万元,与2011年接待人数272.86万人次,实现收入15551万元相比,分别增长2.9、3.3倍。2016年,全省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共接待各类游客38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乡地笋苗寨,依托浓郁的民俗风情、优美的生态风景和独特的民居建筑,整合各类资金1.5亿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迅速成为全县旅游产业的龙头、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旅游的知名品牌。自2011年以来,地笋苗寨已接待各类游客35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亿多元,当地群众通过生态文化旅游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探索“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模式。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十八洞村是湘西州花垣县的一个特困村,也是一个苗族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1年成为省民委的扶贫联系点后,按照“民族特色与自然生态协调统一”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脱贫攻坚步伐不断加快。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几年来,十八洞村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深切关怀为动力,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特色乡村旅游等产业,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实现整村脱贫。同时,积极探索“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推动“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模式,在龙头企业和当地能人的带领下,精准脱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据抽样调查,全省72个特色村镇共成立209个专业合作社、各类加工企业390余家,2015年末实现养殖业产值25943.5万元,种植业规模达13.5万亩,产值22354.3万元,其他特色产业产值27646.8万元,特色产业较2011年同比增幅达到161.5%,年均增长32.1%。高效特色产业成为民族地区群众致富脱贫的重要抓手,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发展优势。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讨论时对湖南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湖南探索的产业扶贫‘四跟四走’的路子,即‘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要落实好。”
三是重点扶持传统手工艺品,撬动传统领域新业态。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为平台,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工作,支持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发展,重点支持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的手工艺品特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植传统领域的新业态,推进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项目引导资金7000余万元,帮助扶持了52个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创意发展项目,重点支持了蜡染、制银、雕刻、侗锦、苗绣、瑶绣、西兰卡普等民族手工艺品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目前,全省共有民族手工艺品企业及作坊2100余家,年产值12亿元。首批“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龙山县里耶镇捞车河村,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为契机,大力培养织锦工艺人才,发展土家织锦产业,全村从事土家织锦的近200人,产品销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家家有织机,户户有织女”独特景观,吸引了中央民族大学等10多所大学的教学基地前来落户。
抓特色文化传承,共建民族地区精神家园
特色文化是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重要内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湖南把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一是大力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精心呵护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民族文化保护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开展民族文化资源普查;根据轻重缓急确定保护重点,制定保护方案;建立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完善相关设施,成立表演团队,促进保护和传承;加强民族文化立法保护,除在自治条例中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作出规定外,省人大还审议通过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等单行条例,促进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隆回县虎形山崇木凼村是花瑶居住最集中、花瑶文化氛围最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拥有花瑶挑花和呜哇山歌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婚俗和讨暸皈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山歌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崇木凼村成立了花瑶挑花传习所和花瑶挑花合作社,每年举办讨暸皈活动、呜哇山歌大赛、“花瑶之星”选拔赛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活动,既保护了民族文化资源,又活跃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有内涵、有品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外地游客神往的魅力瑶寨。
二是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在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不断拓展和丰富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的内涵,寻找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在全省民族地区扶持了41个民族民间艺术团体,33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有自己的展演中心,359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表演节目。着重打造了张家界国际山歌节、吉首鼓文化节、城步“六月六”歌会、通道大戊梁歌会等四大全省性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同时,着力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和品牌,坚持走文化与经济互相促进、融合发展之路,精心创作了《魅力湘西》《天门狐仙》《烟雨凤凰》等大型舞台剧和实景大戏。其中,张家界《魅力湘西》自成功推出以来,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600多万人次,位列全国三甲。2015年,全年接待量达103万人次,年产值达2.5亿元;每3个来张家界的旅游观光客,就有1人观看过《魅力湘西》,入境观看比例居全国首位。先后获得了“中国文化品牌30强”、“中国旅游演艺票房十强”、“湖南省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原创节目《追爱》荣登2012央视龙年春晚,展示了大湘西璀璨的民族文化。
三是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力构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中有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9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湖南民族地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进入省项目库的5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全部在革命老区。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是中国工农红军“通道转兵” 的历史见证地,流传着许多侗乡人民拥戴红军的动人故事。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共整合各种资金5.5亿元,修建了红军街、红军桥和红军堤等纪念工程,对通道转兵纪念馆进行了扩陈提质,以红色文化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2016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达13.1亿元,被评为全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和国家全域旅游试点县。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述的“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为了充分挖掘这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使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省里已确定在该村举办全省红色旅游节,并筹集资金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讲好“半条被子”的故事,助推全面小康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抓特殊人才培养,强化民族地区人才支撑
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人才匮乏问题,采取引导和激励措施,留住和培养本土特殊人才,大力引进民族地区亟需的新型人才。
一是注重保护非遗传承人才,夯实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根基。出台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明确各级政府要将非遗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传承人保护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保护和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非遗项目在传承人的引领下,实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目前,全省99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占44项;省级324项非遗保护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146项。据对7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湖南省最美及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调查,目前,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有795人,其中国家级67人、省级728人;60岁以上人数144人,占18.1%;30岁以下281人,占35.3%,呈现出非遗传承人才后继有人的良好势头。
二是大力培植乡村急需人才,造就高素质的基层人才队伍。切实加强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需要配强配优乡(镇)、村(社区)领导班子;每年举办1至3期民族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书记或主任及相关人员培训班,组织他们到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培训,到发达地区考察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观光农业等项目,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提高素质。制定了《关于对武陵山片区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发展提供重点支持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采取激励措施支持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切实解决民族地区人才不愿去、进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各有关市(州)、县(市区)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湘西州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暂行办法》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启动公开选拔高学历优秀人才“五年计划”,共引进429名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为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储备了一批急需的战略性专业人才。据对7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调查,“十二五”期间,共有59名大学生村官在这些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206名科技人才、928名教师、377名医疗卫生人员扎根基层,为民族地区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三是积极引进市场人才,激发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内在活力。引进外来人才共同创业。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旅游、生态农业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全省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引进的各类企业达859家;动员当地能人回乡创业。制定鼓励措施,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家乡情结,动员本地在外经商办企业的致富能人回到家乡,发展特色产业,做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全省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回乡创业的本土企业家或商界能人达1247位。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石清香、龙山县洗车河镇外牙龙村田邦文被确定为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扶持本地群众自主创业。通过扶贫资金和专项贷款,支持本地群众组建专业合作社,依托资源优势就近创业。沅陵县借母溪乡乡村旅游农家乐扶贫合作社、桑植县洪家关乡万宝山茶业有限公司(合作社)被确定为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麻阳苗族自治县谭家寨乡楠木桥村在各级各部门支持下,流转土地5100余亩,创建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和“扶贫产业园”,覆盖贫困人口644户,直接受益2383人,被国家民委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抓特殊政策驱动,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立足中部省份的定位,抓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政策贯彻落实和创新发展。
一是狠抓政策落实,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政策涵盖了国家民委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相关政策、武陵山片区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中央部委相关政策,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检查督查,相关市(州)、县(市区)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文件。2009年以来,省级层面下发的涉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文件达50多个,各市(州)、县(市区)制定的文件达100多个。在财力趋紧的情况下,省财政设立了2000万元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专项资金,并随着工作的发展逐年增加。根据省里的要求,大多数市(州)和县(市区)都设立了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专项资金。郴州市明确要加大特色村镇建设投入力度,从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 。
二是狠抓资源整合,形成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良性发展格局。在整合内部资源方面,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结合起来,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为平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发展;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与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结合起来,将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基地,用民族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硬实力;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与建设扶贫结合起来,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推动建设扶贫,以建设扶贫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民贸民品政策结合起来,用民贸民品政策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发展,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促进民贸民品工作的开展。在整合部门资源方面,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用途不变、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规划为统领,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引导,积极整合发改、财政、国土、城建、文化、旅游等部门的资源,全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如注重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与民族地区农村危改结合起来,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规范危房改造,提高危房改造的社会价值;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与文物保护结合起来,通过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加强文物保护,提高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与中国传统村落结合起来,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促进中国传统村落建设,突出中国传统村落的民族特色。
三是狠抓机制创新,不断开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工作新局面。建立健全“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摄影摄像大奖赛”评选活动的常态机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进行集中宣传,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知名品牌。“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评选活动已举行了3届,共推选出32个“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28个“湖南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凡入选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除由省里授牌外,省主流媒体全程参与宣传报导,参与组织的省直10个单位还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各族群众的参与热情,扩大了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知名度。完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星级景区申报和奖扶机制。凡申报成功的,除旅游部门进行授牌和在市场推广方面给予支持外,新闻部门在品牌打造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省民宗委等部门在资金项目安排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省民宗委将与省旅发委联合下发文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创星级景区给予政策性扶持。目前,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中,已拥有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25家,还有10多个村镇正在创建4A级景区、50多个村镇正在创建3A级景区,形成了“景区+乡村”的叠加效应,促进了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与旅游市场的无缝对接。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示范带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工程。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对湘西土家族苗族特色村镇示范带、怀化和邵阳苗族侗族特色村镇示范带、张家界和常德白族土家族特色村镇示范带、永州和郴州瑶族特色村镇示范带建设进行支持帮助,初步在全省形成了一批自然环境优美、民族特色鲜明、民族文化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旅游精品线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研究与决策》2017年第7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