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俞孔坚教授提出了新上山下乡的旅游生活方式以及面对的新的机遇与挑战,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新形势对遗产村目的地提出的新要求:遗产村落不是刻意、被动的保护,而是怎么利用、活化、开发,不要忌讳开发,不要忌讳利用。
内容速读:“新上山下乡”是相对旧上山下乡而言的,流动方向相反,但却是同一批人。1958年开始,中国到70年代末结束,有将近8000万的人,经历了旧上山下乡运动。这批人马上要成为新上山下乡的前锋主力,要到乡下去居住,寻找新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时代需要一种新的城乡关系,逆城市化是任何国家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有它的独特的形式,中国未来得逆城市化是乡下,回到村子里面去。
这场运动的到来需要新的基础设施配套,叫时间距离,这个时间距离是快加慢,快速的交通再加上慢速的局域交通。核心的体系是穿插:农民进城,城里人回到乡下。还必须要有拼贴,拼贴就是引入居住的团体和旧的遗产村落比邻,但同时有产业,边上要有一些产业进来。
那么新上山下乡的到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挑战和机遇同在。第一个挑战就是对产权制度的挑战;第二个是对乡村建设本身的挑战;第三个就是基础设施;第四个方面就是社会组织方式的挑战,我们现在的社会组织不适合未来的新上山下乡运动。
新上山下乡背景下的遗产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途径有六个方面:秩序重建、本底精读、触媒激活,修补利用、比邻乡居、全域旅游。
我们引入一个理念就是望山生活,设计引领休闲革命,我们引入了四个业态,第一个业态叫望山生活的栖居,把原来的宅基地都改造成适合城里人,衣锦还乡人居住的要求。第二个引入学社,文化学校哈佛北大要干到乡下去,把原来的小学变成了一个设计学院,和美国40多所大学签订协议,现在都是外国学生还有中国学生一起在那研修。第三个是文创,引入创意旅游,把旅游变成生活。最后引入一种创意文化产业,把当地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都进行产业化使得原来没有人光顾的产品,最后变成加倍的、有经济效益的产品。
最终实现的是通过本底遗产保护建设,创意文化的植入,营造望山生活休闲居住、创意旅游开发,实现三个典范,一个是城乡共荣和谐社会典范,第二是创新创业与乡村复兴典范,最后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典范。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才能复兴我们的文化遗产村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号 TBL 2017-07-2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