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关于特色小镇的讨论可谓炙手可热,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专家学者,都对特色小镇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各式方案也频频涌现。尽管目前大家的看法还有许多不同,但对特色小镇应该以“产业”为核心已经达成高度共识。在大家看来,特色小镇很好地解决了工业化前期“产、人”分离造成的环境恶化问题,通过“产、城、人、文”一体化发展破解空间资源约束,优化生产力布局,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最近有机会到浙江杭州考察学习,自然十分期待去看看特色小镇究竟长啥模样。当我迎着和煦的春风踏进“梦想小镇”那一刻,就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了:古色古香的建筑,干净整洁的街道,恬静优雅的环境自不必说,“海龟国际创业中心”、“百创汇”、“朴器工坊”、“联想星云”、“七维空间”、“太炎众创空间”等等名号里透出的浓浓创业氛围令我十分赞叹;来到“天使村”,看到众多的创业基金进驻,更是有一种来到创业者梦想天堂的感觉,难怪众多的创业者云集在这里享受“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的乐趣!梦想小镇真正做到“让创业变得简单,让创业不再孤单”,因为按小镇设计者的说法,这里有人负责“阳光雨露”,而创业者只要负责“茁壮成长”。“梦想小镇”2014年开始创建,如今已是高端产业聚集,人文气息浓郁,生活环境优雅,生活设施完善,创业环境宽松,成为吸引草根创业的好去处,并正在成为大众创业的天堂,成就着许多草根的创业梦想!我在想,帮助草根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或许正是“梦想小镇”的真正内涵吧!
我是一个从事三农研究的学者,看到梦想小镇就自然想到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在2016年12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使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得以提上议事日程。因此,在人们热烈讨论特色小镇建设时,关心农村的学者们自然也就将话题集中在如何建设农村特色小镇上。论及培育农村特色小镇,大家的思路仍然是聚焦在产业上,“以文化为精髓,以农业为特色,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抓手,让农村成为集农业、休闲、生态、旅游、消费等一体的产业集群”或许是学者们为农村特色小镇描绘的一幅美好蓝图,并提出了“庄园经济”、“田园综合体经济”等新的农村产业发展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创新思维能够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一片新天地!不过,我更为关心的问题是,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如何才能惠及到更多的农民?毕竟,人的发展是一切产业发展的最终归宿。如果农村特色小镇最终不能惠及到广大农民,甚至出现“圈地运动”中“羊吃人”的景象,这显然不是我们的初衷!
在农村特色小镇建设中,最为担心的一种倾向就是打着特色小镇建设的幌子搞房地产。有调查发现,某些地方政府把打造特色小镇它看作是房地产商制造新库存的新手段,使特色小镇建设出现明显的房地产化倾向;有的房地产企业试图以建设“农业小镇”为名,在大城市周边不到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设计1平方公里的建筑区。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特色小镇最后演变成房地产业一业独大,难以催生别的产业!我们知道,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一旦农民的土地以特色小镇建设的名义被拿走,导致农民与土地相分离,就等于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资料,这种分离的结果对农民来说就是一种灾难,不管这种分离最终是否会带来财富的增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不是一回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创造出比之前所有时代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的社会财富,但由于价值分配的不合理,使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资本家手中,从而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而且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历史上的这种两极分化,正是从“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开始的,马克思说:“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的方法。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为城市工业造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的必要供给”(《资本论》第一卷801页)。如今我们建设特色小镇,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保护广大农民社会福祉,应该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最终目标。所以,如果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出现剥夺农民土地,使农民的土地与资本合并进而侵吞农民劳动成果的情形,必然形成大量的农村无产阶级供给,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倾向。那么,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如何才能惠及到更多的农民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农村特色小镇的产业选择不能离开农业。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农村发展工业或者跟农业无关联的服务业,没有产业基础,硬靠强力植入产业打造特色小镇,是难以成功的。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几十年来的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中已经得到很好的证明,所谓产业链招商就是在经过无数失败之后提出来的。农村特色小镇里的产业跟承接产业转移培植优势产业一样,不是靠打造出来的,而是靠培育出来的,而培育就需要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发展跟农业没有关联的产业,会导致当地农民无法参与其中,从而出现对农民生产资料的剥夺,形成新式“圈地运动”,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以农业为基础,通过衍生产业链节点,形成网络状产业链,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农村特色小镇产业选择的正确方向。可是,如今就有一些西部县域地方政府想凭空打造农村特色小镇,硬要在一个连铁路和高速公路都没有的地方打造“基金小镇”,这种既不讲投资基础,又不顾产业基础,完全靠勇气来打造农村特色小镇的做法,就不得不令人忧虑了。农村特色小镇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农业特色小镇,是以农业休闲、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基础的集农业、休闲、生态、养生、旅游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地。
2.农村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离开农民参与。特色小镇是一个产业高度聚集的空间,应该有许多经营主体参与其中,形成相互竞争合作的关系。我们在浙江杭州的“梦想小镇”看到,这是一个草根创业的天堂,里面聚集着无数的各类创业者,他们在一个相对紧凑的空间当中交流思想,创建企业,提供产品与服务,实现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正是这种自由进出的机制,让企业在竞争合作关系中不断进化,既有旧的企业被淘汰,也有新的企业参与进来,从而推动着小镇里企业创新不断累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农村的特色小镇也需要许多这样的草根参与者,在农村特色小镇的狭小空间中,最合适和最必要参与其中的,自然是当地农民了。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农民只有参与其中,才能继续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得以正常延续,使农民得以留在农村,避免乡村凋敝;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特色小镇的产业与农业相关联,农民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对农业非常熟悉,通过农业的发展为其它产业在农业基础上衍生提供良好基础。比如,在江西赣南有一个乡村休闲农业小镇称为“虔心小镇”,就是以茶、竹、土鸡、油茶等生态农业产业为核心基础,利用虔山及虔山寺透出的中国文化底蕴,深化“虔”文化主题,培育出来的集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客家民俗、虔茶文化为一体的家庭休闲体验基地。在这里如果没有从事茶、竹种植的农民参与,没有客家居民传承的客家活文化,就不可能一年吸引近40万人前来消费。所以,在许多地方打造农村特色小镇过程中,通过所谓工商资本下乡,靠单一企业买地注资方式,圈起地来打造农村特色小镇,是很难成功的,也是不利于农村农民发展的。
3.农村特色小镇建设的利益分配不能偏废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特色小镇发展之所以要选择农业相关联的产业,之所以强调农民的参与,就是要让农民能够参与其中的利益分配。增加农民收入也是农村特色小镇建设的最终目标。我们既要关注农村社会财富的蛋糕如何做大,也要关注这个蛋糕的分配如何惠及农民。“梦想小镇”之所以值得学习,也是因为它的发展使许许多多的草根们得到实惠,既展示了他们创业的才华从而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也实现了草根们从屌丝变为企业家的梦想,通过收入分配打通底层群众向上跃迁的通道,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表现。农村特色小镇建设也应该如此,通过小镇建设,要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增进农村居民的社会福祉。我们不反对社会资本、技术等各种要素流入农村支持农村特色小镇发展,但在利益分配上不能形成简单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作为农村居民,可以有多种方式参与利益分配:作为小镇的建设者,可以获得劳动的报酬;作为土地要素承包权的所有者,可以获得土地租金或者土地资产入股分红;作为小镇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可以获得经营收入。农民参与小镇建设的身份多元化必然形成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这样才能保持农民对小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农民的支持,农村特色小镇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总之,农村特色小镇要通过选择适合农民参与的产业,拓展农业功能,保护农村生态,促进产业融合联动,让农民参与其中分享利益成果,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径,这样的农村特色小镇才能健康持续!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广西特聘专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庄园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