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丰富拓展工作思路,我们赴四川省成都市,重点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开展考察学习。现将考察学习中所了解到的成都市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形成报告如下:
一、成都市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背景及成效
201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新农村综合体的概念。2012年以来,成都市以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按照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遵循‘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集成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统筹城乡改革的各项元素,探索出了“小组微生”(小规模集中、组团式布局、微田园设计、生态化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模式,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突破创新。其中,“小组微生”成为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的新载体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被干部群众称为“新农村建设的4.0版”。
2014年以来,根据四川省部署,成都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综合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办法,全域推进“四好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创建,形成了“梯度转移人口+保护建设改造+现代农业园区”的做法,构建了“农民变居民、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园区变景区”的产村相融、四态融合的格局,实现了“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目标,取得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突破。
——村美。截止目前,成都市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979个,占比63%,创建省、市、县级“四好村”743个,占比23.6%;累计建成4.0版“小组微生”新农村田园综合体186个,建成各类新村聚居点4622个。其中,远郊的邛崃市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177个,农民集中居住率达40%;下辖的桑园镇黑虎村(省级“四好”村)建成幸福田园项目一二期后,农民集中居住度将达到80%。所到之处,我们见到的是:民居、林木、花卉、水景、绿道、驿站、建筑小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一栋栋小洋楼簇拥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组团;一片片风光无限的现代化田园,充满诗情画意;一幅幅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乡村情趣的美丽乡村画卷,在川西大地徐徐展开。偶遇的村民跟我们讲,“从以前的小瓦房到如今的小别墅、小公园,做梦也没想到能搬进这么好的新家。”
——业兴。在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同时,成都市深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做强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以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集中连片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带)367万亩,启动实施项目超过1000个,完成投资222.6亿元,形成第一、第三产业互动乡村旅游点348个,促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提档升级,形成了“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都市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2016年成都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
——家富。村民既住上了好房子,也过上了好日子、鼓起了钱袋子。在邛崃市冉义镇,依托一三产业联动和产村融合,村民通过“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大大拓宽增收渠道。一般情况下,该镇1个农户可获得1200—2000元/年•亩的土地租金收益,出租空置农房每月可获得10—20元/平米的租金收入,进园区务工每天可获得2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在文君街道大梁酒庄、锦江区三圣花乡,农户采取入股联营分红、流转土地、参与务工、加盟自营等方式,实现了多元增收。2016年,成都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5元,增长9.4%,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乡村旅游较发达的万春镇幸福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700元。
——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得益彰;坚持村民自治,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村级事务;深入开展“文明村镇”、“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等创建活动,持续丰富村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路学习考察下来,我们深切感受到,成都市的农村整体风貌、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及群众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村民幸福感、获得感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成都市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成都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走在全国前列,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
动力之源——思想的大解放、理念的大革新。以革命性突破思维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快发展集约式、经济型、现代化农业,打造统筹城乡升级版、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世界乡村旅游目的地——这是成都市农委2017年伊始确定的工作目标。在考察中我们看到,从宏观层面的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到操作层面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集中改革;从冉义镇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到万春镇推出“专合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从黑虎村优化村党组织设置、建立产业型党组织,到幸福村创新“三自”机制发动群众参与;从大梁酒庄别具一格的心宿院落、蔬果民宿,到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农家乐发源地,每一项工作的设计,每一个难题的破解,每一个环节的推进,无不闪耀着改革的火花,无不渗透着创新的理念。
规划之纲——坚持全域、生态、融合三大理念。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龙头。成都市科学合理、美丽如画的幸福新村格局,其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功不可没。我们觉得有三个理念尤为重要。一是坚持全域理念。按照城乡一体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把交通、水务、林业、农业等部门规划融入全域规划,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居点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形成了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特色突出的城乡规划体系。坚持统筹谋划,全市规划一盘棋,市、县、乡、村四级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创新推行乡村规划师制度,加强了对新村规划建设的指导。二是坚持生态理念。突出自然地貌特征,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不改变道路渠系肌理;村民居住点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实现“背山、面水、进林盘”;努力让群众家有小庭院、户有小菜园;以传统院落改造和保护传承乡风民俗为重点,植入现代设施和公共服务……保留“原生态”“乡土味”,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是新村建设的底线,又是新村建设的特色。三是坚持融合理念。按照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理念,促进产村融合,合理布局产业,保留地域特色,留下文化记忆,揉和自然形态,确保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协调统一。特别在农民集中居住点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建立“选址选点群众认同、设计单位精选优选、技术方案专家审查、市县两级联合会审”四级审查机制,层层把关,确保了规划的安全性、统筹性和科学性。
破题之策——整合项目政策,盘活土地资源。作为改革先锋,成都市早在2008年左右就在全国探索开展并率先完成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一招占先,全盘皆活。”得益于土地的精准确权,成都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突破口由此打开。于是,从“独居”到“集居”,以“小证”换“大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集中改革为契机,以市场化为手段,既破解了土地瓶颈,又破解了资金瓶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如邛崃市冉义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实施3个农用地整理项目和11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集中连片打造高标准基本农田3.9万亩;引导516户435亩自愿有偿推出宅基地,宅基地复垦面积6335亩,节余建设用地4500亩,新增耕地面积872亩;建成集镇、火星、星汉3个居民集中居住区,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聚居6733户21616人,城镇规模达2平方公里,新型城镇化率达到85%。同样的在温江区万春镇幸福村,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抓手,引导农民自愿有偿推出宅基地,经农民和村小组同意,再将宅基地置换成集体建设用地。通过这种模式,幸福村共整理建设用地313.75亩,统规统建现代农民集中居住区用去125.6亩之后,节约集体建设用地188.15亩。节约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再拿到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交易均价为45万元/亩,近郊地区高达100万元/亩),摘牌后,一是可以招商引资就地发展产业,二是可以筹集资金补足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缺口,三是可以预留5%左右的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观光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同时,新建聚居点的入住农民还能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的形式,将宅基地的“小证”换为集体建设用地的“大证”,向银行抵押贷款融资,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金。
发展之基——坚持三产联动,促进产村融合。如果说农民集中居住点的住房建设让幸福美丽新村有了“魂”,那么产业发展则让幸福美丽新村有了“根”。成都市统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立村已经成为共识,新村要想持续幸福美丽,必须靠产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如温江区万春镇以打造“生态体验式旅游度假村落”为目标,结合现代花木种植主导产业,联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建成了国家AAAA级景区。邛崃市在冉义镇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打造“贡米之乡”品牌;在牟礼镇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建成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万亩,带动全市建成稻渔综合种养基地2万亩,综合发展“稻鱼”“稻鳅”“稻虾”“稻蟹”等养殖模式,亩平增收2000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有邛崃市冉义镇的两个经验:一是在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试点。保险公司按照土地流转金的3%收取保费,其中政府补贴50%,业主承担30%,农民承担20%,目前冉义镇参加履约保证保险土地36宗,投保面积2.67万亩,全市推广18.2万亩,促进全市规模(100亩)以上土地流转行为投保率达90%,有效实现了土地流转过程的风险防控。二是实施全域种养循环,成立沼粪转运服务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就地循环和散户养殖异地循环,实现粪水标准化处置还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80%,实现了生产发展和生态环保相得益彰。
成功之道——强化村民自治,由群众说了算。通过考察我们认为,成都市各县市区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也是最成功之处,就是始终注重充分尊重农民群众自主权利。从“散”到“聚”,始终由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办。确实不愿意退出宅基地参加新村建设的,对其旧村老旧院落和农民集中居住区进行提档升级。对农民集中居住点“建不建”“建哪里”“到底怎么建”等问题,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议事会、监事会,组织村民进行大讨论,把决策权交给老百姓,政府只做好规划管控,其他的从规划选址、民宅设计,到项目建设、运行管理,全程由农民自主、自愿、自治。比如,双流区探索了“是否参与自主选、实施方案自主议、资金安排自主定、建设质量自主督、建好新居自主管”的“五自”模式,集中智慧把新村建成了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比如,冉义镇三个集中居住点的建设、万春镇幸福村的建设,用一年多时间开100多个会,最终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当地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个过程虽然非常艰难,但却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只有让群众说了算,才能实现群众满意。
长效之举——全面提高生活品质,同步提升治理水平。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美丽是第一步,幸福才是根本和长效之举。必须加强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村级治理,才能全面实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目标。成都市按“1+8+N”的标准和差异化需求,弹性配置村级公共服务项目,全面实施重点镇、一般镇、涉农社区、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设施和社会管理设施配置提档升级,切实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同时,成都市财政每村每年安排村公资金40万元,实现村级公共服务“有钱办事”。在村级治理方面,创新建立“一核多元(1+4+N)”治理模式,即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议事会、监事会、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四个主体为依托,以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为支撑,与其他社会组织形成了“多元互动、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三、对我县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取他山之石,全然在于“刻磨”好自己的璞玉。根据成都市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结合湘潭县实际,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我县美丽乡村建设。
第一,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理念。对比考察的成都市几个县区和镇村,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固然有发展基础、政策条件、财政投入等方面的差距,但根本差距不在于此,根本的差距在于思想认识,在于思路理念。成都市的很多经验做法我们不一定学得来、学得像,但首先一定要学的就是成都市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勇气。在顶层设计方面,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美丽乡村的规划编制、产业发展、项目整合、建设管理、公共服务、农村治理等各个环节,以市场化的手段、专业化的管理,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要抢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政策机遇,以创新的办法整合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项目资源,汇聚建设合力;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改革,以创新的思路把农村的地权、房权、林权用好用活;要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新型业态蓬勃发展。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把成都市一些独特鲜明的建设理念,比如大梁酒庄推出的心宿、民宿、亲子厨房等,这些别具匠心的“创意”和“点子”,植入到我们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中来。
第二,要谋定而动,科学制定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从“起根发苗”就必须在规划引领之下进行。要按照中央、省、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关精神做好规划。一是标准要高。建议以县发改局和县农业局为主,聘请国内高水平的设计团队,科学编制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五年发展规划,对未来一个时期全县美丽乡村建设作出总体布局安排,做到高位引领、理念超前。二是突出特色。各个乡镇的示范片、示范村建设要找准定位、彰显特色,不搞千篇一律、千村一面。比如,乌石镇要突出彭总故里红色旅游主题,花石镇要突出湘莲文化特色,青山桥镇要围绕传统皮鞋产业做文章,白石镇要打好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这张牌,石鼓镇要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旅游等。三要分步推进。根据各个乡镇、村的实际情况,从农民长远生活和发展角度出发,分步安排工作任务和项目建设,切忌不顾农民现实收入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搞大拆大建,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
第三,要因地制宜,有序开展试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一哄而上,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点面结合,由点及面,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制定出台配套奖励政策,引导农民按统一规划和标准建房。要加快推进“三化一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同时,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实施民居改造工程,逐步统一民居风格,促进全县乡村面貌的整体改善。参照成都经验,立足梅林桥美丽乡村示范片、花石万亩荷花基地等产业基础和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实施国土综合集中整治项目为抓手,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通过思想引导、行政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等方式,探索建立2—3个农民集中居住组团。每个组团20-30户不等,建设当中适当保留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打造成独具当地特色的、具有示范推广效应的“小组微生”农村综合体。
第四,要加强统筹,形成高位推动。“统筹”的程度决定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力度。成都市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县、乡、村各级的高位统筹。更高的统筹意味着在土地、资金、税收优惠、大项目引进等方面能得到更高层次的支持。我县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统筹能力,做到“决策高位作出、合力上位形成、政策顶底贯通”。要抓紧制定出台湘潭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性政策文件,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优化空间产业布局、密切城镇体系、强化要素保障、强力整治和管理、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第五,要产村融合,夯实发展根基。成都市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特点,近郊地区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及商贸服务等;远郊地区利用成都平原的地貌优势,大力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成片发展种养殖业,进而形成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几年,通过结构调整,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相对而言,我们结构调整力度和规模依然偏小。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我县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切实打破地域界限和乡村限制,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调整产业布局,调整种养结构,促进产业融合,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发展支撑。
第六,要以人为本,突出群众主体。美丽乡村建设,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理念和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精神,深入广大农村干部、人民群众,积极采纳村民、党员代表的合理意见,既要保证村庄规划的真正受益者是广大村民,且能够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用效益激励村民积极参与到规划建设中来。要利用多种方式,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努力使村民从“要我美丽”向“我要美丽”转变;要加强党建引领,强化村民自治作用,引导广大农村居民积极、主动、全面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维护,自觉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作者系中共湘潭县委副书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