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庄晋财: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在哪里

[ 作者:庄晋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27 录入:王惠敏 ]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对于我这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研究农村的人来说,有着说不完的兴奋!回想我国的城乡发展关系,建国初期是“城市优先”并通过制度将城乡隔离,直到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城乡隔离的藩篱才切开一个口子,允许农村劳动力进城,以此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但这个过程基本是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只不过借用的方法不是强制性流动,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种城乡要素的单向流动延续了几十年,直到我国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才感觉到农村发展滞后带来的不良后果,于是在21世纪初提出“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统筹发展,但城乡统筹的主体是政府,统筹的方向是城市化,基本的思维仍然是如何通过城镇化来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而摆脱农村的落后,走出传统农民的生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不再是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来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而是通过“城市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统筹城乡)来把农村打造成理想之地,让农民在农村而不是迈入城市就可以享受到现代文明。从“城市偏斜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型,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新思维:

一是指明了改变中国农业弱质性的新的有效方式,使农业有望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报告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有效克服传统农业的弱质性。比如,鼓励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创业活动,在农业中注入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新内涵,使传统农业借力向二三产业拓展,把农业做成具有立体性的产业,就会克服以往以制造业为主的乡村工业造成的污染环境问题,从而使农业呈现出报酬递增的性质。

二是指明了奠定乡村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基础,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为了适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让农村能人,包括返乡农民工和一些城市人群,聚集农村从事农业相关的创业项目,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可以预见,把这些有丰富阅历、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好经济积累的人输送到农村、扎根在农村,开创农村新业态,来帮助农民走出传统单一农业的困境,找到致富门路,学会现代技术与管理方法、树立现代经营理念,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就会使农业不再是落后产业,农民不再是低素质职业。

三是指明了中国农村走出"城市幻想"的发展新路径,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报告要求城乡融合发展,城市要素通过市场机制作用流向农村,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实现城乡要素互惠共生,既产权明晰,又形成要素聚合,达到扩大经营规模,完善管理制度,实施科学管理,提高管理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的目标。随着农村“互联网+”作用的发挥,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在不断完善的物流网络和电子支付手段支持下,将极大延伸农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使农产品实现从使用价值到价值的跳跃不再惊险,从而开创农村就业致富的新途径。这样一来,农村就不再是贫穷的代名词,而有望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窝。

由此我们看见,十九大报告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按照这幅蓝图的设想,农业应该报酬递增,农民应该体面受尊重,农村应该山清水秀,这就是报告中给我们呈现的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那么,走进这幅美丽乡村图景的“乡村振兴战略”,其逻辑起点在哪里呢?我们可以循着以下线索去寻找:

首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基础。从现实来看,目前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源起于产业的缺失:因为没有兴旺的产业,农民就业困难,收入增长困难,人口聚集困难,乡村治理困难,生态维护困难。农村与城市差异,首先在于产业水平的差异。我们知道,产业是由许许多多的经济组织细胞组成的,许许多多的企业聚集在相关的领域就形成了产业。以往的农村产业组织只有承包土地进行农业耕耘的农户,分工水平低,农户之间的经济联系少,家家户户只会种地,由此导致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报酬低。要想让农村产业兴旺起来,就要改变传统农业的低水平分工状态,要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业态,增加产业组织之间的经济联系,这就是报告中说的要在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就是说要让农业通过分工拓展,向二三产业延伸,如果能做到这样,农村产业就会改变目前的单一结构,就不会出现乡村凋敝的状况。

其次,要素聚集是乡村产业兴旺最基本的要求。乡村振兴需要发展乡村产业,产业发展需要众多经济主体聚集,这些经济主体如何到农村去聚集呢?当然是去创业了,所以十九大报告强调“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不过话说回来,仅靠农民创业怕也不行。创业需要许多要素,比如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等。现在的乡村创业非常缺乏这些要素: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缺乏积累的同时集体经济又被瓦解,难以聚起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乡村土地分至各家各户,造成土地碎片化,难以满足二三产业创业对土地规模利用的需求;传统农业社会的单一产业结构,使农村很少有二三产业的衍生,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难以到达村庄;城市偏斜的工业化城镇化政策使大量农村青壮年离开农村流向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剩下所谓386160部队,有知识有胆识的劳动力严重缺失,创业家精英团队难以组建。所有这一切表明,基于创业兴旺的乡村振兴面临着一个极大的挑战,即如何实现要素在乡村的聚集。因此,改变原有的要素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是我们未来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是希望通过城乡融合互动,市场机制能够将城市产业发展要素引向农村,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要素紧缺难题。

再次,要素共生是实现乡村产业要素聚集的根本前提。从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的新阶段。这个阶段将促使经过几十年积累的城市产业要素向农村流动,以解决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要素难题。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进入农村是要追求回报的,以前农村要素主体很单一,只有农户及他们自己的组织——村集体,利益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利益纠纷较少,简单的要素在农户及村集体的协调下,能够围着乡村自己的发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只不过要素少,难以成就大产业!现在城乡闸门打开了,城市的要素可以进入农村,但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城市要素到达农村,与农村存量要素相结合才能生出金蛋,因为“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样一来,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来到农村,却由于各自的所有者不同,又都作为私有者相对立,聚集在一起的要素如何才能发挥作用就成了一个难题。最近有不少所谓“工商资本下乡”就遇到与土地、劳动力的冲突问题,解决不好会导致农村要素与城市要素双输的结局。因此,要素在乡村聚集进而形成产业的一个前提,就是要素在农村形成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还不能是偏利的共生,而应该是互利共生,才能保证要素形成的产业其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由此看来,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就是:城乡要素互动形成要素在乡村聚集共生,要素互利共生引发乡村创业,乡村创业聚集催生乡村新业态,延伸新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改变农村单一产业结构,进而使乡村产业兴旺,经济繁荣。在乡村经济振兴的基础上,进而实现乡村生态文明,社会和谐,最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要素共生,应该是乡村振兴的逻辑基础!显然,各种产业要素能否在乡村长期共生,取决于制度安排,尤其是利益分配制度的安排。正因如此,为了实现城乡要素互动中形成要素共生关系,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延长土地承包期、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治理体系建立等等。在这些完善的制度安排下,各种要素如果能够在乡村实现互利共生,创业才能活跃,产业才能形成,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民建镇江市委副主委;广西特聘专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庄园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