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庄晋财:如何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 作者:庄晋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19 录入:王惠敏 ]

乡村振兴要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发展战略,是需要去贯彻落实的,自然会遇到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即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从中央提出的二十个字目标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都是围绕着农村农民的,因为只有农村发展更繁荣,农村环境更优美,农村社会更和谐,农民生活更富裕,乡村才算得到了振兴。既然如此,乡村振兴的空间在农村,主体就应该是农民。那么,如何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呢?

所谓“振兴”意指整顿恢复,使其得到发展兴盛。今天提到乡村振兴,如果有“恢复其发展”这层意思的话,显然是说我们的乡村也曾有过辉煌的时期,只是没有得到延续,现在落后了。提起乡村的辉煌,远的不说,近期的应该有两件事情可以作为标志:一件就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决了农村的吃饭难题。现在想起1984年卖粮难的情景,我还深有感触。在此之前,我曾经有过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此生有能力让后代不要再依靠红薯度日。小时候天天吃红薯的经历,让我对红薯有着极度的恐惧,以致后来在四川大学读研究生时,早餐食堂里那位好心的大爷总喜欢在给我打红薯稀饭时加一块红薯,而我却从来都是微笑谢拒。安心吃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几乎是童年的梦想,没想到梦想实现得那么快,的确是有些“遗憾”的;第二件就是乡镇企业的突飞猛进发展,改变了乡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那时候我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感知来自几个方面:一是村里的外乡人走了。以前经常来村里游走的拨郎鼓渐渐不来了,据说那是温州人,都回去办厂了;二是乡镇企业的报道多了。在广播里和报纸上,经常读到关于沿海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事情;三是家乡有了小作坊。我原来读小学的学校改建到别的地方了,原来校址的教室办起了“竹席厂”,做的是竹凉席和竹筷子,我们那里把竹凉席叫做“卷筒席”,我的同学还专门到浙江学习做竹席的技术,回来当了卷筒席厂的厂长。总之,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的变化让我们感到很兴奋。只是好景不长,由于农村改革制度效应递减,城市工业放开后乡镇企业逐渐式微或者转入城市,农村人为了谋出路,开始大批大批到城里去打工,农村慢慢就变得冷清了下来。这些变化给了我两点启示:一是农村的兴盛离不开农民。不管是粮食生产的丰收还是乡村企业的发展,都是农民干出来的,农民在农村有活干,农村就热闹有生气,后来农民走了,农村就冷清而没有活力了;二是农民有能力让农村兴盛。当年的粮食丰收,仅仅是把农民的热情释放出来,就达成了产量翻番;乡镇企业的兴办,只要有政策上的允许,政府不去阻扰它,农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能成就一个一个的企业。所以我们要相信农民的力量,他们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不过,哲学上说,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跟上世纪80年代的乡村振兴相比,现在的情况非常不同。那时的农村之所以落后,是因为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政策,把大量的农民束缚在狭小的土地上从事着简单的农业生产,使农村跟城市相比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政策松绑让农民可以腾开手脚,效果就立即显现。现在的农村落后,却是因为村里的农民被城里吸引走了。乡村振兴要以农民为主体,现在农民却跑了,就像一场婚宴要举行,新郎却不在一样。这一轮的振兴要比上一轮困难得多,关键的问题就在这里!所以,现在说乡村振兴以农民为主体,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农民不离开农村,至少离开的速度与比率能够降下来。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农民不走了,甚至走了的还想回来呢?当然是农村要能够让他们干事业,觉得有奔头。在我看来,有这么几件事情是要政府着力去做的:

一是在发展理念上,重视和聆听农民声音,不要随意用指令去战胜农民。我知道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但对于乡村振兴来说又是必要的。乡村振兴不能依靠政府部门的干部去完成,干部的职责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去做事情,而不是让农民见到就害怕。所以,我主张干部要放下架子聆听农民的声音,而不是让农民去聆听干部的指令,这样农民才能够有事跟干部商量,干部才知道农民心里想什么,农村的事情才能做成。反过来,如果只要求农民聆听干部的指令,事情十有八九是做不成的,为啥呢?一是农民比干部更了解农村;二是做事情的是农民,他无法抗拒干部的指令,但却可以敷衍的态度行事。做事情是需要热情的,让农民做没有热情的事情就很难成功。我曾经生活的小山村,树木茂盛,清水长流,因此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仙歌岭”,再往山里走那个叫做“大垇”的地方,更是盛产竹木,郁郁葱葱。我还在家念书时候,就听村民议论过,有想法在大垇村里搞旅游开发。尽管对当时的农民来说,开发旅游是一个遥远的梦,但他们的意识里那种对自然保护的理念是非常值得聆听的。可惜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上级传来了“造经济林”的指令,于是指令很快就战胜了农民的梦想,郁郁葱葱的山头瞬间变得畅通无比,种上所谓的“经济林”不但没有带来经济,反而让村边那条流淌的小河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清流。十几年后的某个假期我回到家乡,听说真的有计划在那小山村开发乡村旅游,可是没有了往日秀美的山村,用什么来吸引游客呢?这样的事情在家乡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我特别强调,农村的发展要多聆听农民的声音,因为他们才是主人!

二是在政策环境上,引导和支持农民创业,实现与城市产业的错位竞争。现在很多农民有数十年的打工经历,知道市场的力量,也能够把握一定的市场机会来谋求自己的事业发展。反倒是许多地方政府的传统思维没有改变,比如在讲到发展非农产业时,大多还是跟着城市走,人家做制造业,农村也做制造业,还要求企业规模要大,说白了就是要能够创造税收。在这样的思维下,就有两种可能:一是农民如果回来还是打工,这些企业在乡村一般难以匹敌城市工业,效益不好,给出的工资也不会太高,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对于农民来说,与其在家打工,不如去城市打工还能见见世面;二是农民自己回家创业则可能因为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与认可而夭折。的确有农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准备干一点事业的,但由于资金实力、企业规模等等都不在政府的视野内,因此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没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就会失败者居多,失败者的示范效应,会使后来者望而却步,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在我的家乡有许多特色农产品,比如大米、大蒜、黄豆、家禽、蜜柚等等,许多农民都在试图利用农村的传统技艺,把这些优质农产品变成纯粮家酿、甜美腐竹、板鸭烧鹅等等绿色食品,让农村不再只有农业,让农业不再只有种植,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这些创业都需要一定政策的支持才能度过存活期,然而在创业存活期最需要政府支持的时候,往往因为与政府合意的目标不相符合,而得不到支持甚至受到阻碍。地方政府大多数政策都是热衷于“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比如成为知名商标的有奖励,达到较大规模的有优惠,成为重点企业的有帮扶,不能纳入政府视野的创业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不仅没有扶持,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比如相同的铁皮屋,农家家庭作坊搭的就是违章物,会被勒令拆除,而政府视野中合意企业搭的就是生产建筑,会受到保护。这种创业环境不知扼杀了多少农民的创业冲动!其实要想让农民回到农村干一番事业,就需要像以前温州那样“放水养鱼”,政府要舍得给农民一些“水”,要相信农民自己的创造力,在有合适水量的“池塘”里,农民也是能够把鱼养大的。农民利用自己家乡的资源开展的创业活动,大多以农为基础,颇具有特色,与城市产业错位而不是同构,具有良好发展空间,如果能够得到政府支持的“水”,比如资金信贷扶持、土地使用安排、市场信息供给、技术管理支持等等,就有希望顺利存活,甚至成长壮大,创业的农民就有可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三是在人才累积上,引入和培育对农村有热情爱有能力懂的新乡贤新农人。80年代初农村从吃红薯到吃白米饭的振兴,主要是靠“勤”,因为是在传统农业里打拼。小时候我母亲就常常说一句话叫做“发财靠命,做吃靠勤”,那年代我在农村为了一亩地的水,经常守到夜里三四点钟,早上两三点钟起来拔秧苗也是常有的事,只要有了这种勤,土地给你带来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但80年代中后期的乡镇企业发展,第一代农民企业家们的成功,主要靠的是“胆”,因为是在短缺经济里打拼。短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旺盛,只要你有胆识敢于脱掉加在身上的束缚跳入商海,多半都能淘得一桶金。我80年代后期在中学教书,身边就有许多同事敢于丢掉铁饭碗下海经商,如今大多事业有成;我那些当年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同学,敢于入商海的也大多过得比一般工薪阶层的同学富足,这就是“胆”的回报。如今,中国经济社会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不再是传统农业社会,也不再经济短缺,市场日益成熟,各种规则规范已经建立,现在的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仅仅靠“勤”与“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靠“识”!应该说,40年的市场洗礼,中国农民早已经不像从前,在他们身上已经累积起丰富的阅历与知识。但是不能否认,那时候出去的农民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跟现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业态相比,知识还是有点跟不上。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能人。那些事业有成的乡贤,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农二代,或者农村大学生,是这一轮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如何吸引他们回到家乡,带领农村普通百姓致富奔小康,是解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重要路径。因此,培育新乡贤,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民工及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现在大多数农村出去的大学生都没有将户籍迁走,理论上说他们都还是“农民”,从农村来回农村去,有热情爱农村,同时因为他们有丰富阅历与良好教育,所以懂农村。山东的一个调查说,67%的农村大学生有去农村创业的意愿,但付诸实施的仅为6.85%。我一方面为这两个数据高兴,因为这在我读书的年代,无论如何不会有大学生想着回农村创业的,而现在想这样做的人接近七成,真正落实这样做的人也有近一成,了不得啊!另一方面有些遗憾,十个想回去创业的农村大学生只有一个真的回去了,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些想回去的大学生止住了脚步呢?这是值得去研究的,用一句话来说,困难是有的,但潜力是很大的。

总之,乡村振兴,我们要倾听农民的声音,支持农民的创业,用好农村的能人。这种让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才是乡村振兴的未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庄园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