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村农业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我们要按照十九大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是全方位、全局性的乡村发展方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尤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讲话,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以形成大扶贫格局、让精准扶贫落地生根。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
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具体来看,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力。我们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第二,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性平衡性。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协调好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第三,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农村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重视乡村经济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原则。第四,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开放发展的途径。开放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积极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走出去”与“引进来”。第五,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共享发展基础。农村发展过程中,要切实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理解好并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有助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要厘清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与政府的合理边界,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确保粮食安全,弥补市场失灵,更好发挥政府的科学宏观调控职能。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
乡村基层组织是架构在农村与上级政府之间的桥梁,乡村有效治理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保障。
因此,需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德治着力预防和减少乡村矛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乡村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加强乡村自治,引导农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提升农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水平
(作者系辽宁大学土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原载 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7-11-0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