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桃源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着力建设绿色桃源,实现了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三量齐升”。夷望溪、黄石湖河湖治理,沅水河道砂石整治,造林绿化等工作经验和成效,先后被央视、湖南卫视、省林业厅等上级主流媒体或主管部门正面推介。
一、健全生态制度,压实治绿责任。牢固树立生态建设和环保责任意识,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全面加强环保督察和问责力度,形成环保责任层层施压、级级落实的工作格局,切实担起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政治使命。
一是高规格组织领导。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坚持每年研究生态环保工作4次以上,县人大常委会每年听取县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汇报、开展生态环保专题调研,形成定期研究、调度生态环保工作的常态化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为组长,人大、政府、政协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配合环保督察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县长任主任的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明确40余家县直及驻桃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认真落实河长制,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第一河长,县长担任总河长的县河长制工作委员会,乡村两级河长分别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二是严要求考核问责。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将生态环保工作责任分层级、分区域、分行业落实到分管领导、部门单位、乡镇村(居)。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权重,实行“一票否决”制,将领导干部对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与地方财政资金拨付和职务晋升“双挂钩”,形成更加鲜明的环保工作导向。健全问责机制,对于环保督察整改问题实行“双向交办制度”,即一个环保整改问题,既交办部门调查,又交办纪检部门跟进,对企业违法行为和部门失职渎职行为同时查处。对生态环保工作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单位和领导干部,依法依纪予以追责。倒逼全县上下主动履行生态环保工作职责、从严从细落实环境监管责任。
三是多部门联动执法。建立健全由县生环委牵头,环保、水利、国土、畜牧、公安等部门配合的执法机制,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环境监管体系,做到环保执法全覆盖、无盲区。先后开展“环湖利剑”“绿盾行动”“大气污染特护期”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县检察院在乌云界自然保护区设立了全省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派驻检察联络室,成立公安驻环保联络室和检察院驻生环委联络室。2017年共出动各类行政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83件,《行政处罚决定书》53件,县检察院共审结生态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刑事案件15件29人,对生态环保违法企业和犯罪分子形成了强大震慑。
二、发展生态经济,守牢护绿关口。按照“禁污、降污、用污”的原则,把好项目准入关、企业能耗关、废物利用关,促进绿色发展。
一是招商绿色先行。坚持把环评审批作为招商引资、技术改造的前置条件,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三挂钩”机制。近年来,全县未审批备案建设一个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有效控制高能耗企业的产生。通过加强宣传、优化服务、政策优惠等举措,加大对生态旅游、资源循环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绿色企业的招商力度,成功引进栖凤山农业公园、炎帝生物、省铝循环再生产业园、林业产业园等一批高质量、低污染项目,为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产业绿色发展。农业方面,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2016至2017年累计减少化肥用量2362吨,获评“全国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项目县”。开展绿色防控,降低农药使用量,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面积全市领先。开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创建,2017年新增“三品一标”25个。推进绿色健康养殖,省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达到10个。工业方面,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取向,以国家级高新区创建为契机,大力实行技改升级、清洁生产、循环发展,重点发展无污染、少污染、低能耗物耗、高效益的工业企业项目。2017年,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9%。旅游业方面,按照保护性开发原则,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民族风情游、民俗文化游、红色教育游。枫林花海、夷望溪、乌云界花源里先后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三是废物绿色利用。采用“肥料化、能源化、种养结合”模式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三尖、诚兴、田丰等有机肥厂年处理鸡粪10余万吨,生产有机肥近4万吨。推广生态发酵床技术56家,全县采用生物发酵床处理粪污的规模场达119家,生物发酵床处理粪污技术受到省畜牧部门高度肯定。宝胜沼气发电厂将鸡粪作为发环保原材料,年处理鸡粪20万吨,发电1500万千瓦时。推行“猪+X”模式,将生猪养殖与果、蔬、林等种植相结合,如县内惠生红枫养殖场配套建设200亩藕池和1000亩苗木基地,黑猪资源场沼液输送至周边400亩葡萄园基地。积极引导与鼓励新建农村秸秆及边角余料综合利用企业9家,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饲料、能源棒、机制炭等,解决农作物秸秆及农林产品废弃边角料燃烧对环境影响的问题。
三、打造生态家园,共享建绿成果。按照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大力开展植绿、增绿、建绿工作,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一是守护生态资源。聘请省环科院编制《桃源县生态红线划定草案》,按照生态红线划定技术规范,将全县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作为桃源人民的生命线严格管控。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044.2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3.51%,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38.18平方公里。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40公顷沙洲得到了抢救性恢复,全县湿地面积达7.5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6.7%,湖南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正式通过国检验收。加大造林绿化力度,2017年共完成营造林22万亩,完成义务植树220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90%以上。全县林地面积达2719.1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5.17%,县林业局被评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先进集体”。境内南方红豆杉、伯乐树、云豹、林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群落、种群和数量均呈上升趋势。
二是优化人居环境。主要是实施“三化”工程,即净化,大力提升城区保洁水平,建立主干道16小时定时清扫和巡查保洁制度,建立保洁示范街。安排1320万元奖补资金,在全县各乡镇开展集镇清洁三年行动,集镇环境卫生、经营秩序得到明显改善。美化,按照“一圈”建设思路,以“做实做强泛县城经济圈,打造形成人口规模近40万、山水田园风貌凸显、城乡有机融合的新型小城镇群落”为目标,加大控违拆违、私房管理、棚户改造、立面改造、“小街小巷”综合改造等工作力度。投资3.5亿元的双洲城市生态公园即将开园。绿化,投资2.58亿元重点实施道路行道树升级改造、临街面“拆墙透绿”等项目,2017年县城区新增绿地面积62公顷,绿化总面积达到363.75公顷,绿化率达35.3%。
三是推进全民创建。以道德讲堂、“6.5环境日”等为平台,组织“美丽庭院”“环境标兵”评比,开展“万人绿色出行”“倡导绿色消费”“保护同一片蓝天”“边执法边普法”“环保世纪行”、生态文化下乡等创建活动,不断激发群众爱绿、护绿、建绿动力,提升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全面开展美丽乡村整县创建,成功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18个、省级示范村4个,沙坪镇赛阳村获评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大力组织乡镇开展生态文明乡镇创建,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乡镇27个,完成全县所有乡镇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创建规划修编。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首批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全省首批省级生态县、全国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等荣誉称号。随着生态创建工作的不断推进,成功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范畴。目前,正在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湖南省森林县城。
(作者单位:中共桃源县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