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孔小鲁:警惕“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

[ 作者:孔小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01 录入:王惠敏 ]

  据媒体报道,中部某省一个乡镇近日举办了一次“脱贫攻坚资料大比武”,活动要求各村第一书记协同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准备2014年以来的所有脱贫攻坚资料,到镇里进行比赛。记者在“脱贫攻坚资料大比武”现场看到,镇政府会议室里一排排档案整齐摆放,摞满了十几张桌子。一位驻村干部称,村里搞一次卫生清扫活动就需要准备9份档案存档。专家指出,“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当引起高度重视。

  笔者在从事基层督察检查工作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部分基层干部对于“痕迹主义”颇为厌烦,但对于上级要求的“痕迹”又不能违背,于是只好年年新瓶装旧酒,把去年的材料改改日期,换个门面,摆在一起摞一大堆,看上去像那么回事,但实质上却“年年岁岁花相似”“太阳底下无新事”。

  一些基层干部饱受“痕迹主义”之苦,对于正常的工作痕迹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次笔者下基层督察工作,出于当地情况特殊,本想让基层多准备一些工作材料,以便让督察工作更细致,但却被同行的同事善意提醒:基层对于规定“痕迹”已经不堪重负,让基层再做额外工作,哪怕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基层也会非常反感,甚至有可能到上级那里说增加基层负担。笔者听后只好作罢。

  作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工作痕迹化是加强工作科学性、系统性、公开性、可溯性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工作管理模式的重要标志。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工作中,以建档立卡为代表的痕迹管理,为各地原本粗放的扶贫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指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应当看到,一些地方将工作痕迹化演变成“痕迹主义”,是过程途径对初心、目标的侵蚀异化和反客为主。“痕迹主义”本质上就是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的更进一步。形式主义注重走形式、走过场,“痕迹主义”不仅注重形式、走过场,还一定要留下像模像样的“痕迹”。形式主义不想怎么办好工作,只想怎么摆好样子、做好架子,“痕迹主义”则以有痕为标准,用尽一切方法弄出痕迹,哪怕是“补痕迹”“造痕迹”“美化痕迹”也在所不惜。

  从工作痕迹化到“痕迹主义”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摆脱“痕迹主义”回归工作痕迹化的正轨,却面临着反对形式主义的艰巨任务。反对形式主义,是和反对官僚主义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必须置于反“四风”、坚持群众路线、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等大背景下系统推进。只有这样,“痕迹主义”才能不消自除,回归科学管理的本位。

  作者系江西省基层公务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日报》2018年08月01日 11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