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联系、服务群众最直接、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环。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和成长条件,保障他们的合理待遇,帮助他们深入改进作风。现实中,个别乡镇干部的自利性扩张,造成“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加之一些媒体的过度报道形成了“蝴蝶效应”,乡镇干部群体逐渐被“污名化”。为了更好地了解乡镇干部,笔者多次走进这个群体,在深入调查后发现,他们面临着诸多烦恼,同时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一、乡镇干部的苦
1. 待遇不高之苦。
乡镇干部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仅能勉强维持家里的生活,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根据调查,中部某省的乡镇正科级干部的年收入为4.7万—5.2万,副科级干部为4.2万—5万,一般干部为3.7万—4.3万,这个工资水平确实有些低,甚至没有农民工的收入高。当经济上没想头时,有些乡镇干部就会安于现状,满足于“步子不大天天走,成绩不大年年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些乡镇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动用社会关系想方设法调进城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乡镇干部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公务员身份,辞职下海经商。
2. 压力太大之苦。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斤担,乡镇一肩挑;平时无闲日,身上百事缠。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自上而下的各种任务考核多如牛毛,特别是“一票否决”这把“尚方宝剑”频繁出鞘,完不成任务就“刮胡子”,出了问题就“摘帽子”,为了应对各种考核检查,乡镇干部“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五加二,白加黑”成为工作常态,经常累得喘不过气来,精神高度紧张,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以致有的乡镇干部自嘲“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成就难有,郁闷经常;比骡子还累,比蚂蚁还忙”。
3. 不被理解之苦。
多数乡镇远离城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在多数乡镇干部看来,只要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吃点苦、受点累没什么,就怕出力不讨好、受累还流泪。乡镇干部权力小、责任大,职位低、要求高,开展工作很为难、落实政策常犯难。由于财政转移支付不足等客观原因,他们在服务群众时,往往很多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群众对他们缺乏信任感,常常抱怨“上面的好政策,都被下面歪嘴和尚念歪了”,认为“中央干部是亲人,省级干部是好人,市级干部是坏人,县级干部是敌人,乡级干部是仇人”。乡镇干部干的是“费事活”,吃的是“苦中苦”,受的是“夹板气”,仍然遭受群众的埋怨,得不到大家的广泛尊重和认可,很多苦只能咽到肚里、憋在心里,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可否认,“大官好见,小鬼难缠”的现象的确在基层存在,但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对乡镇干部群体全盘否定,实际上大多数乡镇干部都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4. 升职困难之苦。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要提升乡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有想头,而且在政治上有奔头,否则他们就会失去工作的动力。事实上,除了基层政府主要领导,一般干部虽然经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风里来、雨里去,但很难进入组织的视线,政治发展前途渺茫,交流调动机会较少,客观上存在晋升的“天花板”现象,甚至在“地板”上原地踏步,一辈子都是个科员,工作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出现了职业倦怠问题,滋生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惰性观念。
5. 本领恐慌之苦。
乡镇干部干工作全靠一张嘴、两条腿,一张“嘴皮子”能说群众语言,两条“泥腿子”能走出群众情。然而,有些乡镇干部也面临着能力不足的尴尬,说起话来,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做起事来,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二、乡镇干部的盼
1. 盼收入高一点。
常言道:“要让马儿跑得好,先让马儿吃得饱。”马儿吃不饱,怎么有力气跑得快、跑得好呢?然而现实中,多数乡镇干部正是处于“吃不饱还得跑”的状态。要让乡镇干部“吃得饱、跑得快”,就要不断提高工资待遇,这是稳定乡镇干部队伍的最有效途径。乡镇干部工作非常辛苦,只有让他们在经济上有想头,才能真正增强其工作主动性。对于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群体,国家在把工作重心下移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工资待遇向基层倾斜,不开空头支票,把重视落实到行动上,解除乡镇干部生活的后顾之忧,真正让他们拉下面子、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
2. 盼压力小一点。
“有压力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体现。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可以促进工作,提高质量。”有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转化压力,乡镇干部要把压力转化成工作的动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挫折,养成“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处世态度。但在乡镇干部自我转化压力的同时,上级政府也要为其减轻压力,改变传统的政绩考核标准,取消一批涉及乡镇的“一票否决”和检查评比达标项目,避免形式主义,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否则,面对上级政府的各项考核任务,乡镇干部“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也难以完成,即使是“全能选手”,也会“五个指头按不住六个窟窿”。
3. 盼关怀多一点。
“沉底方知民苦乐,弯腰才得鱼水情。”对乡镇干部要在政策上倾斜一些,在生活上关爱一点,在工作上高看一眼,在感情上厚爱一分,多一些理解宽容,少一些抱怨指责,及时送上“心灵鸡汤”,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设身处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多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让乡镇干部留得下、吃得香、住得好、有干劲。
4. 盼晋升顺一点。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乡镇干部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处理基层复杂问题的经验丰富,党和政府应健全乡镇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优先提拔重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乡镇干部,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大的政治发展空间,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政治生态,逐渐形成“干好干坏不一样,努力终会有回报”的用人导向,激发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5. 盼能力强一点。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从事基层工作,没有“金刚钻”,没有“两把刷子”,肯定是不行的。党和政府只有给能力强的乡镇干部压担子、交任务,放手、放权、放心让他们担重任、挑大梁,帮助他们深入改进作风,解决本领恐慌问题,提高发展经济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带领群众能力,他们才会在跑好百米冲刺的同时跑好马拉松。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振兴研究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