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早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破解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关键矛盾,就必须重塑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确保融合发展的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
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说,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好乡村的关键路径和必然之路。不论是推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一体化建设,还是建设普惠共享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村人口收入可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教育的优先地位和基础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要早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破解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关键矛盾,就必须重塑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确保融合发展的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
重塑理念和认识,构建城乡融合一体的教育体系
传统观念和长期形成的习惯思维,常常把“农村”等同于农业,农村教育也只是针对农村地区人口的教育,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相互割裂。长期存在的“重城轻乡、城强乡弱”二元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在“融”字上下功夫。融合发展中所提出的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不仅是振兴农村地区人口的教育,更是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考虑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一体化,满足乡村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上的不断融合,既可“以城带乡”,也可“以乡带城”。单独谈乡村教育、农村教育,只会割裂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乡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从而形成新的割裂生态。从人口结构看,2018年底,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42%,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口从事非农业劳动。全国农民工总量2.88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7.17%,其中外出农民工1.73亿人。近年来,农村人口的非农业收入已经超过了农业收入,“农村”已经不等于“农业”,农村人口在非农行业的贡献和价值不亚于农业。因此,必须更新理念,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在标准、制度、督导、评价等方面逐步实现一体化,做到乡村教育不应该只是针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教育,而是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同时,要把握融合发展过程的长期性。从城乡社会发展特点看,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补齐乡村社会的发展短板,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不断坚持、务实推进,才能确保城乡融合的长期性,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融合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
要建立城乡要素的合理配置体制机制,首先就要在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上下功夫,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尤其是原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外出流动的原因已经不仅仅是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越来越多的家庭从农村流动到城镇更多考虑的是所要享受到的教育基本服务体系和质量。要破除劳动力要素的“单向流动”,就必须在乡村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吸引农村人口留在农村、外出人口返回农村,促进劳动力要素的双向良性循环。城乡融合要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确保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保障学龄儿童就近享有有质量的教育,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以每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为基本要求,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积极实施特殊教育提供计划,为乡村特殊需要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按照国家标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
加强乡村教师资源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要做好乡村教育改革发展,就必须优先规划教师队伍建设、优先投入乡村教师,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扎实落实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强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要推进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就需要在工资待遇等方面向乡村教育倾斜,优化高级岗位结构比例。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折不扣地落实现行的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同工同酬。鼓励省级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为乡村学校输送优秀高校毕业生。近日,一些地方乡村教师招聘遇冷的现象都反映了乡村教师的待遇低、待遇差,不具有吸引力。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真正让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确保就业增收、创业增收。
把教育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紧密结合起来
对现代农业来说,劳动者的职业知识技能一直是乡村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推动要素。对于“人”的问题,既要推动城乡人才的流动,在“引”上下功夫,更要在“培育”乡村技能人才上下功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面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定要同改变农村经济生产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在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中,发达地区、城市地区要运用丰富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乡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现代农业的产业需求。在深度贫困地区,要将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拓宽学生就业创业渠道,使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更加精准、效益最大化、更可持续。
《意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指明了发展道路,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的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在教育和乡村人才培养上下功夫,确保人力资源要素流动顺畅,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先行先试、关照全局,又要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并加以宣传推广。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2019-05-3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