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余培发: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几点思考

[ 作者:余培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4-13 录入:王惠敏 ]

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经过各级干群的艰苦努力,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有效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尚未脱贫的少数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但是,已经脱贫的地方有的基础还不牢固,一些农户无骨干增收项目,无固定经济来源,无技术明白人,存在较大返贫风险。在此,结合个人帮扶感受,就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谈几点个人想法,供大家研究参考。

一、帮扶政策不能变

大家在帮扶中可能都深有体会,很多时候,贫困与脱贫之间,只有指标量上的细微差距,并没有明显的鸿沟。刚销号的贫困户非常需要继续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有扶贫政策的稳定性,把贫困户“扶上马再送一程”以实现稳定脱贫,这是非常符合脱贫攻坚规律和农村实际的。刚脱贫的农户普遍存在抗风险能力差问题,遭一场灾,或遇上扶贫产业市场行情不好,很可能就会返贫;家里出现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等变故,就可能“饱而复饥、暖而复寒”。脱贫攻坚是场拉锯战,绝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缓冲期帮扶挂空挡,返贫后就得重新帮扶,如此反复、折腾,既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势必给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增加不确定性。因此一定要预留脱贫巩固期,尤其是要保持医疗保险政府代缴政策,防止贫困户因病返贫。同时,部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差距本来就不大,有的非贫困户刚好在线上一点,而未被划入帮扶范围,他们的实际生产生活水平与其他贫困户没有多大差别,因此我建议要逐步推动扶贫政策由精准“滴灌式”少数特惠制转变为覆盖全体农村的“漫灌式”的均等普惠,让贫困户与非贫困户都享受到帮扶政策红利,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全面小康。

二、贫困主体不能懒

帮扶毕竟是外因,提高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才是他们稳定脱贫的最大保障。提升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见效慢、复杂性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改进帮扶方式下一番“绣花”功夫。要充分激发贫困主体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在思想上要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致富“。要在技术传帮带上下更大功夫,尤其是要落实好免费职业教育等教扶政策,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让每户贫困户都有一门实用技术和一个技术明白人,确保贫困户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真正意义的脱贫致富。要在提高缓冲期农户市场经济适应能力上多下功夫,产业扶贫要让他们更深度地参与到产业链中去,让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扑腾,逐步学会游泳。帮扶干部不能把这些当成负担,觉得费事、耽误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提升扶贫对象的发展能力,稳定脱贫就能水到渠成,全面小康的脱贫攻坚答卷才经得起检验。

三、骨干产业不能散

凡是贫困的地方,都是由于没有支柱产业,靠从上边要钱过日子,要一个是一个,花完拉倒,恶性循环。实践也反复证明,凡是富裕起来的地方,都是有一项或几项雄厚的产业,不仅集体经济强大,而且,广大村民也都能在发展产业中充分就业,能挣到钱。贫困村脱贫致富,归根到底要靠产业,靠自身的发展。因此,我建议在帮扶中要积极引导贫困村立足于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业态,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壮大增收骨干产业,确保贫困户能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另外培育支柱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不能搞千篇一律,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各打各的优势仗,一村一品,差异错位发展,走自己的路。

四、基层组织不能软

帮扶贫困村发展,要帮助他们确定一个正确的发展思路,要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党支部建设,选好带头人。实践反复证明,党支部书记一个人的状况决定一个村的整体工作状况,一个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可以把一个村带富带强,不仅经济发展,而且风清气正。没有一个优秀的党支部书记,再好的思路和想法也都是空的。因此,在帮扶工作中,不仅要选派肯干事、干实事的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担任扶贫工作队长,更要立足长远发展,建好建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回引本地在外务工、工作的成功人士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引导他们带资金、资源回乡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带动全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五、帮扶力度不能减

政府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并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为解决帮扶资金难题“开源”,同时要加强资金使用统筹监管,“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五个一”驻村帮扶力量一个都不能撤,要进一步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集体经济壮大、贫困户增收等工作,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为贫困村巩固提升提供保障,确保贫困户收入只增不减。要用好用活政策,不断改善贫困户居住条件、美化村庄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贫困人口整体素质,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让贫困户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要坚持工作考评压力不减,不断通过交叉检查、随机抽查、一对一问答等方式,加强对扶贫队伍落实责任的督查检查,并将工作成效纳入日常工作和年终考评,打通压力传导“最后一公里”。

总之,脱贫攻坚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动态性、复杂性工程,脱了“旧贫”可能又出“新贫”,消除了“绝对贫困”,还有“相对贫困”。因此,脱贫攻坚还在路上,成果还有待进一步巩固,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扶上马、再送上一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彻底消除贫困,使全体贫困人员生活都达到小康水平。

 作者简介:余培发 男,1963年11月出生,四川南充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兼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当代农业高级专家、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产业发展、生态经济、环境保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