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邹质霞:推进高水平金融改革 服务乡村振兴新格局

[ 作者:邹质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4-27 录入:曹倩 ]

中央及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强调,金融体系改革要以服务国家战略实施为主要抓手。4月初,银保监会下发《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为金融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作出了战略部署,将发挥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以强化风险保障、金融支持和开放创新作为高水平金融改革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支点,有助于我省构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风险保障作用,当好乡村振兴的“稳定器”。

尽管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将面临长期挑战:从规模上来看,因灾致贫返贫的影响范围最广。我省相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西部边远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也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区;从结构上来看,罹患疾病是我省乡村人口致贫返贫最突出的原因,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不容忽视。鉴于此,完善乡村风险保障体系是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以下举措可成为核心抓手——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农产品保险,开展气象指数保险及收入保险试点,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有效保障乡村产业的自然风险及经营风险;二是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可得性和保障性,完善城乡居民医疗关系转移接续体系,助力乡村居民更便利更实惠地享受城市医疗资源;三是增加乡村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鼓励发展健康险和人身险业务。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当好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然而目前我省一些乡村产业小、散、低、弱问题突出,产业发展存在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

聚焦当下,加强金融对乡村经济的信贷支持,已成为产业振兴的关键。为此建议:一是降低“三农”企业融资成本,实现“三农”资金“低息免担保”,推动金融让利“三农”经济,助力“三农”经济长期良性发展;二是拓展乡村金融服务网络覆盖面,加速乡村金融网的数字化升级和应用,优化金融市场信息匹配效率,助力“三农”经济链接更多金融资源;三是扩大金融行业在乡村的直接投资份额,充分发挥金融行业的资金融通功能,让“三农”经济在融资环节免遭“身份门槛歧视”。

展望未来,为消费升级注入新动力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另一发力点。为此建议:一是要创新乡村消费信贷产品,激活乡村消费市场。根据乡村市场发展程度、农民支付能力、消费观念等,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消费信贷品种,提高产品的适应性,支持乡村居民扩大消费。二是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改善乡村消费环境。通过加大对乡村公路、水电、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乡镇超市、农资配送中心、集贸中心等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乡村消费经营网络、消费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改善乡村消费环境。三是充分发挥金融行业的增信功能,结合“互联网”科技及金融流量平台帮助“三农”企业突破产品销售瓶颈、拓宽销路。

——加快金融开放创新,当好城乡融合发展的“连通器”。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我省乡村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同时由于乡村资源变资产的机制尚未完善、吸引城市资本进入乡村市场的渠道尚不通畅,城乡金融市场之间资金双向流动失衡。当前,应以金融开放创新为重要纽带,构建城乡金融市场良性互动模式,支持乡村振兴持续升级。

为此建议:一是放宽乡村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加大乡镇及以下金融机构网点的布设力度,着力构建不同规模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各有优势、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乡村金融体系,引导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有序参与乡村振兴;二是支持市县金融监管部门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形成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及农民信用体系,为涉农贷款申请和发放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创新金融机构涉农服务及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开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专属金融产品,完善抵押担保、融资租赁等业务模式的机制改革,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四是以金融资本撬动社会资本,探索设立由金融机构、政府及社会力量多方出资的PPP乡村振兴基金,支持农村公共服务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劳动力、技术等各种要素自由流动,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更加完善的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日报》2021年4月22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