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都市规模养殖发展迅速,为规避养殖污染,他们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着力构建种养平衡、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体系;在推进治理上出重拳,积极探索大型养殖场沼气发电沼液深度处理,持续开展生态养殖示范引导,大力推广生物发酵床养猪,强力推进规模猪场分期整治等综合治理措施。全市224家具有年出栏500头以上生产能力的规模猪场,已得到有效治理。近三年累计实施畜禽养殖减排项目118个,已通过上级环保部门验收认定的53个,使70万头生猪养殖得到减排,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严格准入
科学规划,制定方案。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发挥优势、合理布局的原则,全市确立了总量控制目标,规划沿江5个乡镇主攻猪禽,发展城郊型畜牧业;山区5个乡镇主攻草食畜禽,大力发展牛羊。坚持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生产布局、建立特色基地。早在2013年上半年,就组织专班,对全市所有规模养殖场进行全面普查,逐场登记,全面掌握了污染物处理方式、排污设施设备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基本情况,广泛收集了当地干部和养殖户对治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按照“治旧控新、堵疏结合,强化监管”的工作思路,制订了分阶段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出台了《宜都市规模猪场养殖污染减排工作方案》,计划通过三年的连续治理,养殖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好转。
控制源头,严格准入。一是系统内规范审批程序。从2009年7月开始,畜牧兽医局印发了《建设规模畜禽养殖场内部审批制度(试行)》(都牧〔2009〕66号),实行属地管理、分级审批、全程监管。明确乡镇(处)是畜禽养殖场建设管理的主体,负责对辖区畜禽养殖场选址把关、审核、申报和日常监管工作;凡新建、扩建规模畜禽养殖场都必须先审批、后建设。对新建、扩建规模以上的养殖场必须有村委会及周边居民的同意证明,按程序报市审批;对规模以下养殖场由乡镇政府审批。对申报、初审、审批、督查、验收5个环节明确了程序和时限,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坚持适度规模,宁可不上项目,也坚决不能增加新的污染源。2010年以来,该市共对478个规模养殖户进行了审批,从源头上大大减少了养殖污染事件的发生。二是划定禁养、限养、适养区域。在几年摸索实践的基础上,2014年10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划分畜禽规模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的通知》(都政发〔2014〕37 号),将饮用水源、基本农田保护区、集镇规划区,村庄,学校,人口聚集区,市乡道路主干线等方面区域划入禁养区,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在禁养区内新发展规模养殖场,否则一律拆除,已建的逐步搬迁或关闭,从制度上形成了控制养殖污染的长效机制。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643号)已公布并从2014年1月1日起施施。为确保条例内容家喻户晓,促使养殖户积极主动治理污染,从2014年3月份起,宜都市畜牧兽医局结合本市开展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污染治理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条例》的宣传活动,共印发《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知识问答500份,从《条例》规定的规模养殖场在养殖污染治理中应尽的职责、违背《条例》相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对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的激励种政策等多方面开展了宣传,提高了养殖户养殖污染治理的自觉性及紧迫感,促进了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的治污工作。
二、积极探索,示范引导
治理养殖污染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投入多,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宜都通过项目引导、办点示范、模式推广等方式,大力推行生态环保养殖技术、生物减排等多种养殖模式取得了好效果。
一是大型养殖场深度处理。宜昌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常年能繁母猪存栏2450头左右,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仔猪4万头以上,治污问题一直制约着该企业的发展。为了破解污染难题,2010年该公司投资300万元,建设1万立方米的盖泻湖式发酵池1个、2千立方米的晒渣池1个,1.4万立方米的沼液生物氧化塘2个,配套安装了64千瓦的沼气发电机组一套。建成日处理300吨污水深度处理系统。该粪污处理设施是全省建设最早、工艺先进的粪污处理设施。2010年11月,农业部在宜昌召开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现场会参观了现场,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开展生态养殖示范。近年来,宜都市组织投入800多万元,在丁家坪、白龙冲等地新办了12个生态养殖示范点,坚持每年办2至3个点,以点带面,引导养殖户走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之路,形成了“猪-沼-茶”、“猪-沼-菜”、“猪-沼-果”等土地消纳循环利用模式。即实行一个规模畜禽养殖场、一套臭氧发酵处理设施,通过管道或贮存塔与种植园相结合,让畜禽粪尿进沼气池、沼渣沼液进种植园、沼气无偿提供周边农户使用。在总结示范经验的基础上,他们规范了规模猪场以农牧结合为主的治理模式,大力组织推进实施。目前全市有128家规模场采用这一模式,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生态养殖成为我市中小规模养殖场养殖污染治理的首选模式。
三是大力推广生物发酵床。从2009年开始,该市积极推广“零排放”的生物发酵床养猪。目前,全市有16家规模养殖场采用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发酵床面积7100平方米,年饲养生猪1万多头,减少粪污排放2000吨左右。
四是全面普及标准化饲养。新建或改扩建规模养殖场,推广“两改两分两配套一结合”工艺,即改水冲粪为干清粪,改明沟排污为暗沟排污,实施固液分离、雨污分离,配套沼气池、配套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种养结合方式,全市已建成标准化猪舍“150”650栋,“1531”标准化羊舍517栋,“153”标准化鸡舍98栋,“1210”牛舍114栋,“156”鸡舍67栋。标准化饲养大大减少了畜禽养殖污染。
三、多管齐下,强力推进
一是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市养殖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明确了部门和乡镇的工作职责。每年召开有各乡镇行政一把手、分管领导、畜牧中心主任、纳入治理的养殖业主和市直相关部门参加的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专题进行动员和部署,其间还组织“两办”督查机构专题督办。建立了部门联席例会、专项督查考核、责任追究和奖惩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将养殖污染治理纳入乡镇、村和相关市直单位绩效考核目标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强力推进养殖污染治理。
二是硬化投入。依托现有项目,捆绑整合各类资源,重点向养殖治污倾斜。近三年,仅项目和财政投入累计达到1980万元。2010—2012年整合项目资金643万元,对26家规模猪场实施了污染治理减排项目;2013—2014年整合项目资金745.3万元,对102家规模猪场实施了污染治理减排项目,共新建沼气池25个1900立方米,沼液储存池95个18000立方米,新建干粪堆沤池75个965立方米,铺设输送管道18451米。今年已投入515万元,对全市95家规模猪场实施污染治理,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58家,200至499头的37家,目前这些猪场正按签订的规模猪场限期治理责任书要求加紧建设。全市分期统一整治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纳入整治范围的规模猪场在通过验收合格后按新增治污工程量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
三是强化责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养殖业主为污染治理的第一责任人。每年纳入治理的规模猪场由畜牧局和当地政府作为甲方,与养殖业主(乙方)签订养殖污染限期治理责任书。当地政府负责做好辖区内规模猪场污染治理的宣传动员、组织协调和纠纷调处工作。畜牧局负责污染治理方案设计、技术指导和过程督办,组织项目验收。市环保局依法对养殖业主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市财政局负责落实补助资金。市能源办负责搞好沼气池的设计及建设指导。各责任单位健全巡查制度和信访投诉处理机制,对违规养殖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拒绝整治或验收不达标的,由环保部门依法进行处罚或实行关、停。近两年来,共关闭养殖户18户,处罚环境违法养殖户5户,处罚和赔偿金额达6万余元。
作者单位:宜都市委农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