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2016年新年贺词时说:“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扶贫一直是党和政府的牵挂。(新华网 1月11日)
的确,扶贫问题现状突出,关系群众冷暖,也一直是党和政府的牵挂。据媒体报道,2012年最新的贫困县名单显示,592个县市全部在中西部,其中中部省份217县,西部省份375县,西藏全境内均为贫困县。在西部一些贫困问题突出的地区,7岁的男孩甚至没有洗过澡、没有见过卫生纸。2015年,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在美国媒体上发表题为《贫穷依旧是中国的头号敌人》的文章。她在文中详细阐述,如何让中国现有7017万名年收入在360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脱贫,是中国与“小康社会”之间的最大障碍。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其一便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贫困”这个与“小康社会”之间的最大障碍,需要打好“组合拳”、“精准拳”。
首先是顶层设计。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找到“应对之策”,需要制定长远的方针策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要害,实现脱贫攻坚等目标,不仅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和任务设计,更要在财税、金融、民生保障等领域打好“组合拳”,建立相互协调长效机制,激发社会各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能动性。
其次是科学定位。从国家层面,对贫困问题系统分析、科学研判、明确定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充分定位:2016年,中国将努力实现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目标,实现“十三五”脱贫攻坚良好开局。这也是中国自2014年以来第三次制定年度千万减贫计划。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统筹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行业扶贫和专项扶贫、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全面实施精准脱贫方略,锁定对象,分类施策,挂图作战。
第三是落实责任。抓好工作,需要牵住“责任”这个牛鼻子。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分解下达各省区市减贫任务,扶贫办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署减贫责任书。履职尽责,需要与头上的“官帽子”挂钩。从一些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到,2016年,更多的省份尝试通过政绩考核,提升官员的扶贫热情。有的省份还通过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健全完善群众参与扶贫评价的具体办法,提高考核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第四是财力保障。财力资金是“授人以渔”的必然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普遍加大投入力度,相关行业部门安排资金项目继续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倾斜,组织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作者地址: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