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靖州县:土地流转试点工作调查

[ 作者: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经调室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3 录入:吴玲香 ]

——关于靖州县艮山口管委会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城乡统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现实课题和长远目标。为进一步了解我县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有序流转,近期,县政府办公室组织人员对艮山口管委会土地流转试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艮山口总面积53.6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1.28万人。耕地总面积1.68万亩,人均1.2亩。多年以来,艮山口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较低,问题重重,集中表现为:(1)耕地闲置较多。由于农业收入有限,多数居民选择了外出务工,甚至居家外出,从而造成了农田荒芜,严重威胁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土地流转管理欠规范,易引发矛盾。一些外出务工以及外迁居住的农户,一般采取个人协商,或是口头协议,形成自行流转土地,没有取得规范的流转合同,有的流转协议签订时间较长,由于当时流转费用与当前流转费差距过大,因出租方要求提高流转费用,从而引发纠纷。(3)耕地零碎,不利于产业规模化发展。长期以来,绝大部分村仍沿袭着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土地分散经营,利用率低下,靠天等雨,缺乏科技投入,农产品生产不能有效地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农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4)乱用耕地,不利于粮食稳定。为了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一些村民盲目跟风,占用耕地,将其作为农养殖鱼类和禽类的场所,有的甚至直接变为建设用地,这样便造成耕地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缩减,从而造成粮食减产,进而危及粮食安全。

为了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避免土地流转纠纷,管委会党委、政府于201312月建立了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

1、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职能

负责日常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发布、政策咨询、协调服务和考核督查工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全部进行了上岗培训,提高了服务意识,落实了职责分工。全管委会10个村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每村一名土地流转信息员,负责收集和登记农户的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并每月汇总上报,形成二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

2、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依托管委会会议室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依托管委会司法所设立了土地流转矛盾纠纷调解室,处理土地流转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和问题。大厅内铺设了地面,粉刷了墙面,配备了打印机和电子信息显示屏,新添置了专用档案橱,完善了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服务大厅现有工作人员3人,分别负责土地流转信息发布、转入方资质评估和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与鉴证等工作。

3、业务开展情况

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共接收业务咨询200余人次,发布供求信息110余条,成功流转土地8000余亩,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00余份,平均每亩土地可增收200元。

二、主要做法

艮山口管委会土地流转服务工作,通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在机制上不断创新完善,目前已形成了四种流转模式,有力助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1、抓订单农业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拥有大量土地资源和供求信息,客商拥有农产品销售渠道和资金,农业经营大户拥有种植技术并能提供产品,通过客商以特定农产品需要寻找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能为客商提供农业经营大户信息,并为大户生产提供土地,同时也可以根据土地储备的信息为农户寻找特定客商,从而形成了中心+客商+大户的土地流转模式。四通米业采取统一供种、技术支持、订单收购等方式,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和价格。种粮大户储昌佳、王连树等与四通米业签订粮食购销合同,2013年实现了流转土地1000余亩,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抓产业基地促进土地流转。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持续发展,就要建立自己的产业基地。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服务农业,扶持企业,积极为企业生产基地提供土地流转服务。从而形成了中心+公司+基地的土地流转模式。湘佰仕酒业通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下乡村、民主村等村兴建了200余亩的葛根生产基地,解决原料供给问题。

3、抓经济组织促进土地流转。积极宣传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土地合作社,自愿联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对社员农业生产开展全程服务。合作社根据生产需要统一到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进行生产。目前艮山口拥有民生种养专业合作社、飞达种养专业合作社等9家专业合作社,入社户数达500余户,流转土地达5000余亩,形成了中心+合作组织+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

4、抓特色产业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艮山口管委会按照发展特色经济,建设幸福靖州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进行土地合理流转,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加强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土地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 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提供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农村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利用,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将烟叶、苗木、蔬菜、杨梅等四大产业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带动土地流转,形成政府引导、中心服务、农户参与为构架的中心+政府+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2013年烟叶、苗木、蔬菜、杨梅等四大产业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极大促进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土地流转改变了以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推动了土地的适度经营规模,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7000亩。主要地块有阳霞虹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三里、黎明等村签订流转面积近1000亩,用于种植蔬菜。黄土坝村的湖南红酒厂采取与农户签订流转面积400余亩,用于发展杨梅产业。明富烟叶合作社与三里村、民主村等村签订流转面积2500余亩,用于种植烟叶。

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获得土地经营权后,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结成紧密的产业链条,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架起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桥梁。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中用于种植烟叶2138亩,种植蔬菜397亩,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是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农户和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采用了多种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是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流转的农户,可以不用承担种地成本、稳定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而且能从务工中获取劳务收入。据初步估计,每亩流转地年平均租金最低以300元计算,而一亩地种地一年纯收入不过400元左右,但农民在农忙季节不回家,每年至少多工作2个月,按目前务工最低月工资2000元计算,一个劳动力一年至少增加收入4000元左右。

四、问题与不足

虽然艮山口管委会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其土地流转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受流转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运行中,土地流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土地具有特殊的生存保障功能,包括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承担子女教育和养老费用所有保障功能。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参保门槛高,如农村低保制度因受条件限制,并未真正实现应保尽保。因此,随着非农职业周期性、季节性、结构性调整,当处于阶段性失业时,种地会成为农民的首选谋生之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之前,农民仍然对耕地有很强依赖性,从而影响了土地流转。

2、扶持力度措施需进一步加强。上级对土地流转比较重视,宏观政策多,微观政策少,没有提出如何鼓励土地合理流转的措施,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扶持。大面积土地流转前期投入大,当资金周转困难时,贷不到钱,成为承包者的共同苦恼。流转出的土地实行规模种植,必须加大对这部分土地上的路、桥、渠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由于所需建设配套资金较大,管委会财政又较紧张,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土地流转。

五、对策和建议

1、强化舆论引导。要下大力气宣传土地流转政策,达到家喻户晓。同时,也要让广大百姓都知道服务中心的设立及其职能和作用,以充分发挥服务中心的管理与服务职能。例如采取电视、广播、板报、等不同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政策,印发外地和本地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典型实例的小册子,发放到农民手中,组织学习,扩大农民视野,让农民看到土地流转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并且组织观摩学习,以引导带动农民积极参与,加快流转步伐。同时,为了便于农户和农业企业或大户及时准确的掌握流转信息,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应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或将流转供求信息以不同形式、不同渠道进行发布,使流转信息能得到及时有效利用,以促进土地快速流转。

2、加大财政扶持。要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水平,不断改善工作条件。政府财政应确保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工作经费,通过建立相关的考核奖励机制,对村级土地流转信息联络员按照工作业绩、能力以及上报的流转信息数量给予适当的补贴或奖励,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从而通过信息联络员与农户的沟通,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3、完善保障机制。尽快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避免再次返乡与原居住农民争地。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促进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进一步向农村延伸,特别要加快解决年老和已经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放心的流转土地。对于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要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参加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从而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4、出台优惠政策。加强项目支持。将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建设和机耕道建设等项目与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紧密结合,形成农业项目跟着土地流转走,基本设施围绕产业基地建的格局,更好地发挥涉农项目的效益,促进土地流转。加强金融、保险支持。为了解决流入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资金短缺的困难,降低农业风险,要放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规模经营大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保险部门要增加蔬菜、烟叶等保险对象,加大农业的风险保障力度。加强技术支持。安排经费对流入对象进行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加大对土地流转农户就业培训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大对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省人民政府研究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