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徐传辉:村干部回村也是精准扶贫

[ 作者:徐传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20 录入:王惠敏 ]

前不久,回农村老家,深感不少家庭富了起来,但一些村干部的状况不尽如人意。村民们说,村里有不少“假干部”,平时不怎么在村里,而是常住在城里,搞私人营生,村民有事不知该找谁。(4月10日《人民日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要发展,需要干部带。这些年,外出打工的多了,承包经营的不少,农村里,照顾老年人的生活、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支持科技兴农和自主创业、加强乡村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更要倚重干部。遇到什么事,不能找不到人了解新政策,没有干部来解决。

“乡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干部坐上船头,才能为一船的村民掌舵。农村是发展的短板,有不少关乎群众利益的实事,“候鸟远飞”不能成为干部状态,“大有可为”更不应光挂在嘴边。试想,村干部不理村务,一年到头难得服务父老乡亲,岂不忘了本?“村干部回村”,这是百姓的期盼,也是干部的责任。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脱贫,不落一人”,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关键因素在“人”,天上不会掉馅饼,办法再好要靠人干,尤其是广大乡村的老百姓眼巴巴盼望的能和乡亲们心连心、有见识、有担当、有办法的“领头雁”和引路人。

“老九不能走”,把“村干部请回来”、留得住,应该有“三靠”:一靠党的组织政策与制度,从选人用人上首先要把好关,要真正选拔和群众有感情、工作有能力、遇事有办法、愿意同广大群众一道改变家乡面貌共同致富脱穷根的人来当好基层带头人,当然,这样的人,不会天生就有,既要组织部门善于发现,也要通过党的基层组织的着力培养;二靠党的教育与扶持,结合当下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将党的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基层延伸,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的日常工作学习延伸,“村干部”常常不在村,扔下村里的老老少少不管,只顾自己致富“先飞”,这就是基层不少乡村存在的现实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针对这样的问题来“改”,“两学一做”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通过教育与帮扶,激发出乡村干部勇于担当愿意作为的信心和勇气,着力创造好乡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政策环境、技术扶持、外部条件,当好乡村干部的“娘家人”,作好基层村干部坚强后盾。三靠美丽乡村的美好前景留住人。“农村不富小康不美”,村干部首先也是普通人,在山沟沟里穷怕了呆苦了,想摆脱穷根早点过上好日子,不仅没错,还应值得肯定。要通过教育、引导、帮扶和不断创造实践,“扶贫先扶志”,首先让他们看到并相信“美丽乡村”计划正快步前行、一步步正变为“美好现实”,才会带头实干、引领群众埋头苦干把党的精准扶贫、兴农富民的好政策切实转化为神州大地上广大农村群众脸上洋溢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干部回村”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首要条件,把村支部团结好、建设好、组织好,真正形成有力量、能战斗、有实招的基层战斗“保垒”,组织有方,保障有力,精准施策、脱贫攻坚,就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作者系中国文明网特约评论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