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常国:莫让“下不为例”成为惰政惯性

[ 作者:陈常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27 录入:实习编辑 ]

现实中,常闻有领导干部讲话或总结时,对自己或下属在工作上的失误、错误用“举一反三”、“下不为例”等词语概括,这是必须强调的。然而,纵观“下不为例”,往往都会演变成“惯例”,成为“俗语套话”,制度照违、错误照犯,说到底就是一种惰政惯性。

我们知道,干部惰政怠政是一种作风之诟、隐形腐败。搞“下不为例”是一种放纵干部懒政怠政的典型行为,是滋生干部惰症惰性的“培养液”,产生干部漂浮、腐败行为的“助长剂”,是干部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投路石”。长此以往将会破坏良好的行政生态、政治生态。

近段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讲话论述中多次强调干部“不善为”“不能为”和“不作为”的问题,指出了“三不”的干部症结所在,对干部懒政怠政慵政行为开出了“良方猛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面对以上问题,许多干部在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都会用做到“下不为例”、“彻底整改”。但实际很多干部是“涛声依旧”,我行我素,使“下不为例”成了干部行政不作为、问题不整改的“惯性”、“惯例”,是标准的惰性政治。

之所以让“下不为例”成了“习惯”、“惯性”,成为惰政,在于“下不为例”惩治机制不严格、不到位、不完善。如果变“下不为例”为“现不为例”,“现点现”的就问题、错误进行整治、惩处,则“下不为例”将会越来越少。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吏的高度和全局出发,一刻不停抓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用心整治“下不为例”的“思想惰性”、“制度惰性”和“政治惰性”,减少“下不为例”甚至不搞“下不为例”,违规必究、违纪必惩,让干部真正绷紧少犯错、不违规之“弦”,用心为公、勤政为民。

当然,在因干事创业中、创新工作中的失误、错误,要按照容错机制进行对待和处理,让“下不为例”成为干部大胆干事、激情创业的“助推剂”。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