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记者在西部某县采访时发现一起扶贫造假案例,当地政府急于出成果、树典型,在数字上动心思,大做表面文章,把一个普通养殖大户包装成“扶贫大户”,结果不但扶贫没啥效果,反而弄得该养殖户负债累累。(5月27日 新华网)
党中央定下了在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随后各地也签下“军令状”,保证完成全面脱贫的任务,从各地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序推进来看,扶贫工作的形势是非常好的。但是,一些有害倾向和浮躁心态影响着扶贫事业,引发包装扶贫、数据造假等负面情况。实际上,扶贫靠“包装”是某些地方政府急于出成绩的“浮躁”思想在作祟。为了对上做出成绩,不思扎实的开展基础性工作,靠“包装”一些不真实的人和项目,最终只能落得“竹篮打水”的后果。
实际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小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工作做的好不好,有没有成效,最终还是要基层群众说了算。扶贫不是靠表面包装、不是靠写假材料、不是靠编假数据,而是要靠“落实”,要找对路子、抓好项目,要花大力气、花大工夫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就如报道中讲到的养殖大户周某,假如当地政府能充分依靠其养殖规模,做好组织工作、服务工作,依靠合作社和养殖大户来带动脱贫,一定能做出是实实在在的扶贫成绩。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当地政府部分领导务虚不务实的工作作风才导致了这次“扶贫包装”闹剧的发生。
四川绵阳日报就报道了一起“因地制宜拔穷根”的典型扶贫成果,一个边远贫困山村,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资源,构建“旅游扶贫+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的特色脱贫模式,目前该村处处是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水泥路向边远农户延伸,村民抓紧改造藏家乐……,这就是当地政府在扶贫事业上在思考、在谋划、在落实的最好例证。相信,其特色扶贫路子一定能在当地开花结果。
基层扶贫任务确实很重,时间也非常紧,在中央给予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务必要杜绝“虚假”和“浮躁”,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扶贫工作干的好不好,要多听听基层的声音。同时,在扶贫项目上要多考察、多论证,结合本地实际,符合最大多数基层群众的发展要求。在做好扶贫基础工作、监督工作、考核工作的同时,必须把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评价监督体系,保证扶贫工作要以民意为导向。
扶贫之路道阻且长,只有务实创业才是这段扶贫之路上的最美风景,只有务实创业才能克服所有的艰辛和困难,只有务实创业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四川省平武县司法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