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孙北国:留给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时间只有十年

[ 作者:孙北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08 录入:王惠敏 ]

农民需要怎样的富裕?

农村需要怎样的繁荣?

农业需要怎样的生态?

是等待还是徘徊?是挖掘还是构筑?

目前“三农”问题突出呈现为资源与要素分离、文化与变革冲突、生产与生态相左的核心痛点和深层次矛盾,且各种矛盾交织、各种观点混杂、多种问题待解。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在官方层面、理论界及民众中形成了很多思想上的模糊和认识上的迷茫。在一定的社会层面,出现了与官方战略思想相悖的、以完全市场化、完全小农化理论为代表的多种理论派别的不同政见,也出现了对官方政策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的多种思想倾向。

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球粮食市场占据话语权;

如果我们不能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有效控制大面积的农田面源污染;

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粮食主产区农民阶层的体制性富裕;

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主粮种植区建设城乡交融的大美乡镇;

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创建出一大批雄踞全球的跨国农业巨头;

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的历史跨越;

◆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聚力超越!那么,不仅不能提高中国农业在世界粮食市场的竞争力,而且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现代化也都难以实现。

十年,只有十年!中国农业须聚力超越

互联网、大数据、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

◆世界,留给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时间,只有十年!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聚力超越!

十年,唯有凝众志、聚众力,唯有超常规、突破性创新才能实现中国农业、农民、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大变革。中国有能力创造中国特色的“三农”发展巨变,关键是战略导向和顶层设计能不能突破!

在智能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农业现代化要实现资源整合、汇聚和高效利用,要提高全球农业竞争力,要根本性改变“三农”面貌,必须创新符合我国国情、民情基础和时代背景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同时,又必须在科学确定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前提下,确定出清晰的时间超越策略。

十年,应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基本国策的里程碑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进程,决定着新四化协调推进和有效实现的进程。我们必须要在有效推进的发展路径上找到可靠抓手。必须要在协调解决”三农”发展策略、发展方式、目标分解、有效执行主体、根本性保障农民长期利益等关键问题上、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配套建设上,以推进“三农”协调发展的大农业思维、大产业思维、大资本思维和谋求国际粮食市场最高话语权的大战略思维,打出贯穿战略与战术、国内与国际、当下与今后的可操作、可执行组合拳。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标题《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标题《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小康目标》这都深刻表明:中央已将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性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而且特别突出强调必须加强改革和创新、必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因而,突破和落实就变得倍加期待!

十年,不是一个精确界量,而是一个基于顶层设计确定的清晰发展时间表、一个汇聚资源加快创新发展的时间进程逻辑。这需要打破旧观念、旧思想、旧体制,需要全新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新农十年”理论,是“新企农人”顶层设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和执行时间表,是在对国际竞争环境进行客观评判,对国内“三农”协调发展面临突破,对等多方面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基础上提出的。是以资源汇聚、价值叠加和整个体系配套运营为前提条件的,符合中国国情、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不可能实现,关键取决于社会各阶层和政府对科学建设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共同认知和聚力突破。

作者: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创联新农业智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