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孟晓晓:用激励手打好扶贫组合拳

[ 作者:孟晓晓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4 录入:实习编辑 ]

近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在仪陇县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时指出:脱贫致富奔康的愿望和“四个好”的目标正加快变为现实,这不仅得益于领导重视、干部担当、党员带头、社会支持,更与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密不可分。(四川日报)

“脱贫攻坚”不是空中楼阁,唯有党员干部“知责”“担责”“履责”,“真干”“实干”“巧干”,才能让脱贫攻坚落得了地,开得了花,结得了果,帮助困难群众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但“一个巴掌拍不响”,脱贫攻坚不是扶贫干部一个人的战斗,必须发动贫困群众自身的力量,把“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

转变“思维”才有希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党员干部要在实践中找准路子,找对法子,出实招,谋实策,为贫困群众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塑观念、塑思想、塑意识,把一味“输血”变为激励“造血”,多让他们尝尝通过自身努力的“甜头”,少吃一点知识不新,理论不深、实践不足的“苦头”,多一点富足小康、幸福安康的“盼头”,从根本上转变思维,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变“等米下锅”为自力更生,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树立“旗帜”才有方向。扶贫是我国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关键之举,这项宏伟工程不仅是历史的要求,更是人民的期待。拳击比赛中,拥有杀伤力的“组合拳”能更快赢得比赛,多管齐下改变“穷貌”也是如此,需要用好“激励手”,打好脱贫攻坚的“组合拳”。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榜样的力量就是最好的“激励手”。党员干部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争做致富带头人,不仅要做脱贫攻坚的“指挥棒”,也要做开拓前行的“引路人”,一方面要实现个体的创收,另一方面要带动、帮扶和激励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拓宽就业,走活整盘棋,早日摘掉“贫帽”、发家致富。

铲除“蛀虫”才有出路。长期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在经济建设、抢险救灾、促进和谐等各方面尽职尽责,发挥了主心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党员干部见利忘义、公私不分、吃拿卡要的问题。一些干部频频将“黑手”伸向扶贫领域,使贫困对象的“获得感”被严重剥夺。“给你一碗肉,你得让我喝口汤”,这些“非典型”的“回扣式腐败”正成为基层干部蚕食群众利益的“新变种”,因此避免扶贫资金沦为“唐僧肉”,还得拧紧纪律发条,经常咬耳扯袖“常浇树”、组织处理“正歪树”、纪律处分“治病树”、移送司法“拔烂树”,挖掉肌瘤,铲除“蛀虫”,更好的提振贫困群众发家致富的精气神。

脱贫攻坚的道路布满荆棘,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运用好“激励手”,转变思维、树立旗帜、铲除蛀虫,拔除贫困群众思想上的“穷根”,指引脱贫攻坚的“方向”,上好身体里的“发条”,共同打好扶贫“组合拳”,一起迈向脱贫致富这一宏伟目标。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大桥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