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古村保护的公益性与运营的商业性矛盾?
其实我认为矛盾这个词并不可怕,毛主席也说过其实他是最喜欢矛盾的,矛盾的双方本质上不是一个你死我亡的关系,矛盾的双方是永远存在的,不管是公益还是商业,它实际上构成了社会的两个完全存在的要素。二者之间不管有什么样的冲突,它们都是必须要有的。
而过去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呢?是公益跟商业之间的失衡所造成的问题。这个问题源头不是公益,也不是商业本身,是因为公益和商业之间的落差太大造成的失衡。那怎么让矛盾双方关系变好呢,就是要壮大路子。这也是我之所以从过去在政府部门、商业机构工作,到现在投身到公益机构的决策中来的原因。要公益和商业平衡,不是去打商业,让商业有良知,而是做大公益,做大增量以求平衡。
处理这个矛盾,就是具体过程当中要有专门公益的篇章、贡献税收的篇章,然后与商业配合和合作,让大家都不挣钱也不行。让大家全面做公益,或者全部都不做公益都不行,这两者是两个专业的分工。两个领域都要壮大以形成平衡,这样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完美。
古村保护多半是木结构建筑保护,如何在混凝土工业产品背景下,推进传统建筑规范的制定和法律的完善?
我对古建不是特别专业。我觉得时代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混凝土、钢筋本质上不是一个罪人,它是一种进步,只是要看科技的进步把它用在了什么地方。用在古村落的时候,你应该是用什么样的姿态去对它呢?你应该要去尊重这个地方曾经留下来的遗地,用现代科技的办法有效地嵌入和融入进去。
其实我特别讨厌处女地情结和处女情结的思维方式。我记得吴必虎老师的一句话,说当一个漂亮的女生注定是要嫁人的,她要参与到夫妻生活和婆媳生活中去。但你不给她进行有效的夫妻生活、婆媳生活的教育。当她突然就要嫁人的时候,你会发现,她的脑袋是一片空白,她处理后面的事情会极其的被动。
所以古建筑,特别是一些古村落、非文物保护的古村落,与现代技术、先进技术、混凝土是一定要融合的。我见过很多这样融合的案例,做出来之后的效果是非常感人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进入的时候,一定要以尊重和谦虚的心态与传统形成融合。
从法律上来说,法律推出古村的总体基于风貌的控制是有必要的,但是基体的设计和混凝土的融合,其实是一个审美和品位的训练。蔡元培说我们中国没有自己一以贯之的宗教,必须通过美育,通过美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提高人民的文化品位。所以我们的这些设计师朋友们,尤其是优秀的设计师朋友们要创造出更多的范例,关照文化的设计、关照贫穷的设计。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抚慰贫穷。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要靠法律,通过美的弘扬、通过体验,让大家感知到美好的引导力是无穷尽的,真善美的引导力是无穷尽的。用真善美牵引着大家去进一步前进。
经济和风俗文化如何共存,而不让经济毁了村民的淳朴?
第三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蛮像。经济发展势必使大家变得更加市侩,甚至很多时候唯利是图,利欲熏心,老百姓的内心也受到了很强的冲击。经济落差也带来了很大的不平衡。这个时候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要拒绝经济吗?还是那句话,没办法,拒绝不了。就像漂亮的姑娘要嫁人一样。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做强对公益端的投入、对文化端的投入、对社会价值观的投入。让这两者与经济的发展形成平衡,不能一有钱就拨在GDP上,一有钱就拨到盖房子上。
前两天我跟凤凰网高级总裁的聊天让我觉得特别感动。他说任何一项事业本质上都是一个教育的事业,我们应该拿出百分之十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教育当中去,不是一开始我们就要直接硬生生的发展经济、搞好风貌、开发旅游,在这之前要做教育。教育永远要先行。公益要先行,教育要先行,甚至同步开展。然后来匹配经济所带来的一定的破坏,因为发展是有一定破坏性的。我不是一个处女情结者,也不是一个唱反调的人,或者是只知道痛斥商业所带来的功利。那我们要反思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够,公益没有做到位。接下来我们就把公益和教育做强,以这样的身份去与商业形成平衡。
同时,也不能要求商业人要具有多强的公益性,他们有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更多的是要有专门的人守在教育端、社会端、公益端,让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的经验分享为更多的人所享用,这样平衡就出现了。平衡一定是靠双方的博弈来形成的,是靠势均力敌的力量来形成的,而不是让一方去怜悯另一方。两个主体是独立的,独立地壮大,独立地找到自己的运行模式,独立地去开展自己的工作,独立地生存下去,然后两者就可以形成平衡的制约。
老宅投资修复后,年轻人在农村怎么持续发展?
我想,其实这个假设并不是特别充分,如果说老宅都投资修复了,那可以用的方法是很多的,年轻人可以拿去创业、搞民宿等等。但前提是谁来投资修复,这才是一个值得去考虑的问题,并不是考虑修复后该怎么用。其实修复后怎么用有很多种办法,可以搞乡村礼堂、乡村图书馆、包括乡村活动中心、村公所,作为村里的公共服务设施,都是可以的,不见得要拿来经营,也不见得一定要拿来做产业。很多人现在还在花钱新修文化礼堂,为什么就不用老房子来修?为什么不可以把老房子改成文化礼堂、文化高地?因为它本身本来就有文化基因。所以本质上,我认为关键是谁来出这笔钱来修理。
这是特别有意思的。我们为了完成这件事情用了几种办法,第一个就是有些老房在那里资源都很好,但是身边的政府和村民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帮助它,那么我们需要的是架起一座的桥梁,让真正能帮他的人找到它,就像是个信息产业。就是哪些老房可以被租出去,哪些人愿意去租老房,让他们建立起信息的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另外一个就是动用宗族或本土社区的力量,就是比如我们一个村里有三、五个老房子。然后我通过公益的办法帮他们来找点钱,通过找钱的办法让他们自己也活跃起来,然后集资,就是像让大家共同来修祠堂、修老宅一样,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如果让他们真的认识到你们老房子的价值了,他们就会主动用互联网等办法帮你,找到一些钱,用捐款的渠道来找钱,其实都能做的起来。
动用大家的朋友圈的资源,动用社会影响力的资源,甚至让政府等有影响力的领导来做这个事情的负责人。我一直觉得每一个政府的领导,他的社会影响都不能白费。对于领导来讲,他们最大的价值就是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每一个乡长、乡级领导来认领一个老房子,他们不需要出钱,只需要动用他们的影响力去做传播和筹款,这些事情就能做得很好。所以中国这些老房,以我们目前所拥有的中国社会的影响力、资金量、资金的活力、社群基础,要修好它们不是难事。只是目前通道没打通,并没有很多人愿意投身到公益来,所以我们不停鼓动大家要投身到公益中来的原因,就是要为人铺路。
铺路的目的并不是我去开小汽车,而是我可以帮助更多人去开小汽车,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我要去开小汽车,所以我不愿意去铺路,因此很多人想开小汽车都开不了。如果有人愿意把他的老房租出去,有人愿意要,有人把这个桥梁建设起来,有人愿意做一些公益,有人帮他们的老宅筹款,帮他用影响力去筹措,那这些都能做起来。只是,我们目前的人手太少,参与到这项事业的人太少。如果这个人群越来越多,中国的这点老房子真的都不是事儿了。只是目前我们就在黎明到来前的那段时间里,还要再努力。
我想问古村和农业结合保护的项目能否申请99公益日的公益项目?回归原始的农业种植,开发新的技术帮助更多城市人?
我之所以鼓动大家来做这样的公益组织、做公益创业、做社会企业创业的原因就在于这里,就像这次99配捐,个体的话人家是不让你去参与的。古村之友是可以参与的,因为我们有独立的身份,并且我们又是一个全国型的资源平台和资源库。所以我们就只能做背书,全国各地只要对古村有益的项目我们都可以来推行,这也给我增加非常多的工作量和非常大的投入。
有时候我想,像海里有100个人,但是岸上只有一个人能游泳去救他们,当这100个人都一起扑到这个人身上,其实大家都活不了,全部被淹死。而岸上可能还有99个人会水但是他们都不跳下来救他们,就让这101个人全部淹死,目前我觉得就是这么一个格局。
跟古村相关的事情,带有公益属性的事情,我觉得不只是99公益,还有很多很多公益项目和公益界的援助,不只是钱还有资源,即物资的帮助,只是没有人或太少人去架这个桥梁了,我们现在以培养组织为着手点,就是想要把人群做大,让更多人被感染进来,只要有公益属性的事情,希望人们都会去支持,包括一些有回报的。像是众筹网等一些公益基金会,他们都在拼命找项目,可是有项目的人又在村里,谁也找不着他们。中间现在是一个肠梗阻,这个桥梁没人来搭,两端的人都很痛苦。做众筹的人下不去,老百姓懂得的不多又上不来,中间这条路是目前是最困难的,也是最辛苦的。所以,我们当然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有这样需要的人都可以来找我们,我们也尽最大的体力和精力,只要不让我们像那个唯一会水的人一样,那100个人把我们都拖着,把我们累死,我们就一定会顶着往前走。当然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一起来做些事情,这样也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我觉得得道多助,不见得要挣很多钱,但也不至于让做好事的人都死掉,那就是社会的悲哀。如果这个社会变得没有良知,那么它也没什么值得人们去眷恋和留恋的。我们既然在思考怎样去帮助古村,就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不见得大家一开始就都是要去赚钱。过去有个说法,大家都在种水果,但是有些人必须去编筐,这样才更有效率。大家都愿意去乡村发展,去镇守一片土地,镇守一片老宅。但是有更多的人去投入精力来做忠诚的传导器,那就要把传导器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公信力建立起来,让自己具有一定的合法身份。我觉得每个东西都应该有,为什么古村的核心使命是每个县都要建立古村之友呢?也没给每个县建立合法的古村之友,市里头又有古村的公益基金,然后用这些东西来完成这样的工作。
我觉得就当下古村的事业,很多人会觉得古村之友怎么会跑得这么快,两年不到就变成这个样子,原因就是我们选择了一条与很多人不同的道路。不要看我们做公益,看上去好像活得很惨,但其实还是有很多人会对我们表示敬佩,还会有些许的赞赏。在这里我们获得了许多内心的满足,精神的富有,这也是很可贵的。古村之友的无形品牌尽管没有太多的产业去支撑,但是它有很强大的无形资产和号召力,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做得出来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企业公益创业点。
最后回到这一句话,我的目的是鼓动更多的人一起投身进来。用这种办法,我基本上能保证大家是用公益创业、社会企业创业的心态为入口,不会活不下去。古村之友走出了这条路,目前我们作为一个忠诚的枢纽组织,还能对大家有更多的帮忙和推动。我相信,这是一定能够走得出去的。
今天我也就啰嗦地鼓动了这么一件事,这样既满足了情怀,又满足了运营,还帮了更多的人。一个人推动一些社会企业的发展未尝不是个好的办法。社会创新所释放出来的红利,我觉得会远远大于商业创新。人民群众的力量所爆发出来的能量是指数级增长的,这是核武器。我觉得我们要用好这些核武器,我认为投资就是一个重装型的装甲坦克车,互联网我认为它只是个空军,社会动员和社会全面参与才真的是核武器,这个时代要用好指数级的核武器。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汪洋大海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欢迎大家跟我们一起走进这么一个魅力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谢谢大家,再次感谢中国古村镇大会,也是我们自己的战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我们一起来推进吧,谢谢大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古村大会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