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余培发:同心协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 作者:余培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19 录入:实习编辑 ]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绿色更代表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期盼。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其核心精神是和谐。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要求,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一、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经济总量不断跃升、总体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发展依赖粗放型模式,不仅效益低、质量差、核心竞争力弱,而且导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其罪魁祸首就是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它和其他各种环境污染一起,损害着我们的身心健康,破坏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醒着我们为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已承担了多少难以忍受的重负。

面对这样的现实,大家心中都明白,那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粗放式增长的老路再也走不通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既是党的十八和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各级党政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更是我们社会各界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任务繁重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在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面已作出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的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仍然较为严重,值得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高度重视。

首先,从大气污染来看,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地方都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雾霾污染由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扩散至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覆盖了全国1/4以上的国土面积。当雾霾天气频频出现时,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不仅受到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漫天的雾霾,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无力的焦虑和无解的迷茫。

因雾霾污染严重,已连续举办了46届的成都元旦长跑赛被迫于2015年12月31日晚首次被官方取消;2015年冬至2016年春,全国有11个省市的高速公路被大面积封闭;2016年元旦小长假期间,四川有17高速公路在早晨和上午都处于关闭状态,给人们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其次,从水体污染来看,形势也不容乐观。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数量大大增加,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园区企业的生产废水和农村畜禽规模养殖场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使我国近半数的江河湖泊水体都受到了严重污染,生态系统结构受到了极大破坏。有的地方已经连续发生了湖泊萎缩、功能退化、水质污染、湿地减少等现象。

再者,从土壤污染来看,现状也让人揪心。据国家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空气污染会给气候、环境、健康、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现象,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空中、水面和陆面交通;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的免疫结构等。江河湖泊污染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例如缺乏达标的农作物灌溉用水和人畜生活饮用水,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生活缺乏幸福感。土壤污染会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其他环境介质,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三、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

过去几十年,我国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了当地经济发展而置生态环境保护于不顾,大肆上马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虽然GDP上去了,但生态环境却被破坏了。更为可恨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成了一些环境污染大户的“保护伞”,一些地方环境管理部门对环境违法企业视而不见、查而不处、处而无力,为其违法违规排污开“绿灯”。这种状况若不彻底改变,就难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我们社会各界人士对此决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建议各级党政领导牢固树立生态成本观、环境大局观和绿色政绩观,勇于肩负起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美化环境、造福百姓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议各级环保部门认真履职尽责,大力开展环境监管联合执法、区域执法和交叉执法,强化督查督办,对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环保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等情况开展督查,对环境履职问题较多的地方政府予以通报并逗硬处罚促其整改,坚决维护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的严肃性。

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需要准确把握前进方向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建设美丽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共同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任,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必须准确把握前进方向,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重点在我国广大山区、中西部贫困地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无污染的区域,新建一批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已建成的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切实加快我国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步伐。

二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工业。在各地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一批生态产业园,加快培育、引进和发展一批节能环保项目,以取代现有产业集群中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项目,建设一批能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新项目,使园区产业发展逐步达到生态化要求。

三是培育壮大特色经济林产业。按照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关于加快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效益良好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格局。在加快发展以油茶、核桃、红枣、板栗、油橄榄等木本粮油的同时,统筹推进其他特色经济林产业建设,优化主产区、产业带和基地建设布局。

四是加快打造绿色宜居城镇。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高城镇供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供热、供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推进沿江城镇湿地公园文化带、乡村风情带建设,以及城镇绿道、湿地、森林和水系建设,实现城镇建设从大速度建设转变为精致发展,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幸福宜居城镇。

五是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深入推进以大气、土壤、水体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环境污染重点监控监测,完善环境污染应急机制,把环境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六是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在单位办公场所和居民家中,大力采用节能型灯具和节电控制装置。减少日常生活消费中的能量耗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节约资源,减少垃圾。倡导居民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短距离优先考虑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远门尽量选用低排量、低污染、清洁环保型的机动车。

总之,同心协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是全国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就一定能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