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特色小镇打造的鼓励政策及扶持措施。特色小镇打造的政策不仅得到了各级政府积极的响应,而且得到了民间投资者的关注。在这纷繁的景象背后,有必要深思和理解特色小镇打造的真正内涵。
特色小镇的“特色”从何而来?应从其历史文化的演变、自然资源禀赋的天赐、人文习俗的传承、产业发展条件的具备等基础而来。其打造需要遵循基本的“三要与三不要”原则与禁忌。
三要
一要挖掘当地“特色”。
特色小镇打造,要谨记“本土的是最国际的,实用的是最战略的”道理。“特色”应从当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入手,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深度挖掘当地经济发展特色,寻求新经济增长点,切实地解决当地经济发展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要安置当地“土著民”。
特色小镇的打造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新型城镇化首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目前,小镇与乡村存在着大量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因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出外谋生计,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在家,老人带着孩子干活等景象在乡镇屡见不鲜。一直强调的“以人为本”应首先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非舍近求远。让当地人有活干,有美好环境住,有好日子过,解决好当地“土著民”的生产与生活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特色小镇的打造首先就要解决如何吸引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回乡谋业谋生活,安置好当地居民的问题。
三要考虑适当的经济规模。
特色小镇的打造还应考虑适当的经济规模。打造初衷并非为了打造成千万人聚集的名胜旅游地,而是为了更好寻求小镇经济发展动力,激发小镇经济发展活力。“每个小镇投资几十亿”的投资招商意义何在? 小镇真存有那么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总量?对未来经济规模的误判不仅会浪费大量投资资源,还会适得其反,变成第二轮的死城空城。
三不要
一不要“人工造城”。
“人工造镇”基因上就已失去了“特色”的意义。一些地方出现模仿和造城的现象:看某地做观光花卉成功了,也搞观光花卉;看某地做仿唐文化成功了,也大量建设仿唐建筑;“瑞士”小镇、“澳洲”小镇等一窝蜂上。甚至有些地方为了重建新镇,破坏原有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迹,真是得不偿失。如果地方资源条件严重被破坏或其他因素已不能发展当地经济的情况下,“人工造镇”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这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要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
二不要简单模仿。
“""""""""成功""""""""不可以简单复制”这在特色小镇打造上也同样适用。当前,市场上普遍存在这样两种现象:
一种是模仿后失败的,这种情况占最大部分。
一个小镇成功了,相似的小镇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又如雨后鲜花被市场的现实风雨打落一地。许多失败的案例就因抄袭了个样子,不讲求内涵、照葫芦画瓢不成体系导致。科学规划无从谈起就大手笔投资,不考虑消费群体就动辄近亿元投资,结果又出现新式死城。
另二种是模仿后成功的,但结果却坑了子孙后代。
一些乡镇急于发展经济,将农作物大面积改为经济作物,甚至大面积种植观赏花卉(许多地方因某些地的油菜花花海可以吸引大量游客,且能够产生高于农作物的收入,将经济作物改为纯花卉种植。),此举若缺乏科学规划而大面积复制,子孙后代的食粮短缺问题可能成为大问题。当地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着眼于现在,还应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子孙后代谋福利。
三不要把“特色小镇”作为吸金工具。
地方政府要谨防将“特色小镇”的打造变成吸金工具。引入各类基金和运用PPP模式只为寻求固定资产的增长,不考虑产业经济增长的行为不仅会坑了投资商,还损了自身市场信誉,更断了地方未来的发展后路。“特色小镇”打造的规模应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等条件进行适度规模的开发与发展,一味追求大规模投资,大规模人工造城,最终伤害的只会是当地经济的发展。忌攀比投资规模,投资第一并不意味着回报也第一。
特色小镇打造应重点挖掘特色,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基于踏实的市场调研、客观分析和科学论证,以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有计划、分步骤进行开发和打造,激发当地经济发展活力,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财新网 2016年9月8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