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孙桃枝:狠刹三阵风 打赢脱贫攻坚战

[ 作者:孙桃枝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05 录入:19 ]

摘要:民生发展水平,是全面小康的决定性因素,对老百姓来说是最直观的感受。精准扶贫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据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约有1240万人已经实现脱贫,2013-2017年这5年我国约有6600万人将脱贫。今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之年。习近平在今年两会期间指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还需下一番“绣花”功夫。

精准扶贫由首次提及到思想的落地并予以实施,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总书记为“悬崖村”的报道揪心,并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肯定扶贫工作成效,为贫困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指明了方向。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下,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却也存在“填表脱贫”、“数字脱贫”、“被脱贫”等“假脱贫”情况。2017年是脱贫攻坚之年,脱贫任务的艰巨性不言而喻,唯有认清形势,刹住精准脱贫“三阵风”全面根治乱象,方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刹住“盲目攀比风”,确保扶贫工作务实。“盲目攀比风”的出现说到底一没有正确认识扶贫工作,面对脱贫目标没有压力、面对脱贫难点缺乏动力、面对脱贫潜力不能科学挖掘,因此脱贫关键点是要看齐比较方向、找准发力点。一是与上级要求比较,比出压力。“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前期取得了可喜成绩,剩下的是更难啃的硬骨头,任务艰巨,唯有将扶贫工作扛在肩上,主动作为攻坚克难。二是与脱贫先进比较,比出动力。凉山州“悬崖村”村民出行修新铁梯;芦山灾后重建实现浴火重生……一幅幅动人画卷已经绘就,脱贫不是不可攻克的难题,只要我们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踏踏实实为民造福,就决不会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三是与既往历史比较,比出潜力。我国经历30多年的扶贫开发,容易扶贫和脱贫的地区和人口早已实现了脱贫,贫困人口减少了4.39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收入水平实现跨越式增长,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此可见我国脱贫取得的伟大成就。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把握机遇,挖掘资源优势做活扶贫文章、消除贫困。

刹住“急功近利风”,确保扶贫过程扎实。“欲速则不达”,脱贫攻坚是关系全民奔小康的头等大事,还需花一番“绣花”功夫。一忌脱贫产业被“复制”。精准脱贫要害在精准,不只是对象识别要精准,产业发展更要精准。在当前的基层扶贫中存在什么产业“火”就复制什么产业的现象,这种做法显然不切合实际。扶贫干部要重点把握“三清楚”:一清楚扶贫对象需求、二清楚帮扶区域核心资源、三清楚最适合当地实际产业之路。二忌干部“一厢情愿”要脱贫。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如果仅是扶贫干部一方“一厢情愿”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扶贫干部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发他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干劲和决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增强脱贫效果可持续的关键。三忌“贫困帽”急于被摘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脱贫工作越往后走,任务越艰巨、压力越大,从时间上人为的急于摘掉“贫困帽”势必会导致“数字脱贫”“被脱贫”等家脱贫现象。扶贫干部仍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防止为了脱贫而脱贫。

刹住“形式主义风”,确保扶贫结果真实。所谓“不看广告看疗效”,是不是真脱贫、脱贫效果怎么样,群众感受最明显、最有发言权,坚决不能搞“面子”工程而疏略“里子”实质。一方面要杜绝“手榴弹炸跳蚤”脱贫怪象。在贫困县修建“长安街”,到贫困乡镇盖起“天安门”,美其名曰“新农村建设”,其实都是政绩观出现严重偏差,导致精准扶贫出现过度追求形式而忽略本质。扶贫干部要深刻领会政策实质,把握顶层设计精髓,结合地方实际,科学施策,精准治疗。另一方面用“绣花”功夫绣出脱贫好“花样”。“画龙画虎难画骨”,绣花讲究的是心中有图及一针一线之功,如此才能绣出活灵活现的花样,扶贫亦如此。每个贫困县、镇、村贫困原因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发展条件不一,只有因地制宜制定脱贫方案、研究脱贫规划,才能招招治准穷根,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单位:京山县曹武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