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乡党委书记3个多月签30份责任书 折射的何止是乡镇干部的累
4月21日,《人民日报》以《责任书,落地才管用》为题,报道了当前乡镇干部被上级很多任务压头的无奈。这篇报道透露,西南某省的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林强,从今年初至今,至少已签了30份责任书,他的搭档、镇长邹岚签的责任书也不少。
看到这个报道,“杰人观察”既感到惊诧又觉得在意料之中。多年前以前,我曾在基层做过10年乡镇干部,深知基层政府在上级逼迫下的无奈,所以,我觉得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惊诧的是,多年以后的今天,乡镇干部的形式主义负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重了。
所谓“责任书”,其实就是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与下级机构签署的岗位职责与任务约定书。比如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一般就由县卫计委和乡镇党委政府签署,约定这个乡镇全年的超生率不得超过多少,结扎率、流产率必须达到多少,如果超出了约定范围,将要实行一票否决,云云。
应该说,一定范围内的必要的“责任书”,可以起到督促干部工作、倒逼干部勤勉的作用。但由于“责任书”泛滥,这些本来可以产生的好处都可能失效,转而成为一种形式主义公害。
可能在有些朋友看来,乡镇干部要签这么多“责任书”,表明基层干部任务繁重,很不容易。但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杰人观察”看来,基层政府泛滥的“责任书”,至少还折射了四个严重的问题。
首先,表明很多地方的县级党政部门,已经彻底沦为形式主义恶劣作风下的“二传手”。所谓“上头千根线,基层一针牵”,县级政府习惯于把上头层层分解下来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再玩个数字游戏分配给各乡镇就算万事大吉。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折射的是县级政府的慵懒。
其次,表明部分县级机构缺乏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凡事依赖乡镇基层。县级机构总认为,大部分工作应当由基层去完成,长此以往,自己没有想过要怎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种现象,折射的是县级政府的颓废。
再次,表明县级政府一些官员并没有真正重视中央和上级作出的工作部署,他们习惯于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责任书分解责任,到头来落得个打太极拳的结局。如此局面,折射的是县级政府的庸俗。
第四,表明乡镇干部承受了无法承受之重。按照我国很多法律的规定,大部分基层行政管理事务,本应该是县级政府主导,乡镇配合,因为县级政府才是一级具有完整执法和公共管理权限的完整政府。而这种滥用的“责任书”,一方面把法定职权违规转授,造成基层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也将乡镇干部推向了火坑,驱赶基层干部去做违法的事,这实际上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和法治权威。如此作派,折射的是县级政府的不负责。
相信很多网友和“杰人观察”一样,看了一个乡镇书记三个月要签30份“责任书”的新闻后,都会感到不可思议,同时,我们也能换一个思维视角,更清晰地看到乡镇基层干部的无奈和苦衷。
但愿,这种“责任书”泛滥的局面,能够尽快得到改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杰人观察视角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