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阜:气候智慧型农业

[ 作者:陈阜  王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05 录入:王惠敏 ]

——一种“更新”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

观点:又要粮食安全,又要生产收入水平提高,又要固碳减排,本身这些都是矛盾的,那么要把这些矛盾的东西统一起来而且还要它们之间实现共鸣,寻找共同的目标,这个确实是需要智慧的探索...

“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包括土地利用、畜牧养殖业、种植业甚至还包括能源开发、都市农业,涉及非常广泛。在全球很多国家这些模式已经开始在进行。

——源自陈阜老师的一段话

访   谈

▼ 问:陈老师好,很开心这是第二次对您进行专访。有关气候智慧型农业,我想很多人还并不知道。但从2012年1月开始,粮农组织(FAO)和欧盟(EU)共同实施的“气候智慧型农业” 项目在马拉维、越南和赞比亚三个国家就已经开始启动,随后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并且进入到这个项目。我很好奇地是,作为一个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或者说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概念,它在国际上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国家的关注?为什么会得到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欧盟等这些金融机构大量的资金支持呢?

陈阜:是的。气候智慧型农业(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 CSA)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2010年在关于农业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的海牙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对广大社会公众来说肯定有些陌生,在农业领域估计了解的人也很少。客观说它不是每一个国家必须要发展的农业模式,但它是在国际背景下,想把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来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事情,这个背景就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这其中要粮食安全,又要生产收入水平提高,又要固碳减排,本身这些都是矛盾的,那么要把这些矛盾的东西统一起来而且还要它们之间实现共鸣,寻找共同的目标 ,这里确实需要智慧的探索。

而且“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包括土地利用、畜牧养殖业、种植业甚至还包括能源开发、都市农业,涉及非常广。在全球很多国家这些模式已经开始在进行。

正因为如此,气候智慧型农业概念提出之后,逐步受到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欧盟、美国等率先投入资金,开始在一些地区开展研究探索和示范应用。

▼ 问:那么“气候智慧型农业”,我能理解成它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阜:可以这么理解。我们知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减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要为此做出贡献。但与此同时,全球人口持续增加、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决不能因为缓减气候变化来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和降低食物安全保障,也不能因为减排影响到起码的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一种既能保持农业发展和生产能力,又能实现固碳减排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发展新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而气候智慧型农业则充分考虑了应对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挑战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复杂性,提出通过发展技术、改善政策和投资环境,实现在应对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高效发展。这一理念既强调了缓减气候变化的目标,又突出了通过创新发展来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增长,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 问: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欧盟等已经实施了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而且吸引了很多国家的介入?这些项目有哪些具体内容与技术措施呢?

陈阜:“气候智慧型农业”研究和推广的是具体的农业实践方法,那么这些项目推广“气候智慧型”农作方法,并同时对政策支援等配套问题展开研究。自2012年项目启动以后,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支持了厄瓜多尔、几内亚、马里、塞内加尔、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应对气候变化、土壤退化等农业风险。近几年,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也实施了一些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

从目前国际上开展的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看,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有作物生产系统、畜牧业生产系统、农林复合系统、都市农业系统、粮食-能源综合系统,也有流域综合治理与水土流水控制、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等。

归纳来看,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产系统优化与技术改进,围绕气候智慧型农业高产、集约化、弹性、可持续和低排放目标,探索提高生产系统整体效率、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减排潜力的可行途径。二是制度优化和政策改进,综合考虑农业发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需求,制定国家及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及相关推进政策,以及从生产到销售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并通过机制创新激励各方共同参与和资源共享。三是资金筹措与支持,主要是探索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快速融资渠道和融资机制,确保相关行动讲话的快速启动及可持续开展。

▼ 问:在气候变化领域里面,筹措资金是最挑战的事情?这里面探索融资渠道和机制应该是很重要的任务,因为只有得到资金支持,这种模式才能得到推广?在实际行动中如何筹措资金呢?

陈阜:是的。资金筹措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目前国际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及项目实施的瓶颈所在。气候智慧型农业本质上也属于农业的可持续转型发展,这种转型不会是无成本的,需要相应的投资来支撑,资金筹措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支撑。PES(环境服务支付)应该是农业转型发展的融资渠道,因为减排和减缓气候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服务,但这方面的专门资金很有限;国际上流行的清洁发展基金(CDM)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农业土壤固碳,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也排除了农业,目前只有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考虑了土壤固碳此,需要更多企业、私人及当地政府的投资,尤其是建立更合理高效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当然,不管哪种融资渠道,都需要建立规范的监测、报告、核查(MRV)制度,但农业领域的MRV体系还很不完善,许多参数尚未达成共识,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 问:2014年9月在美国成立了国际气候智慧型农业联盟,第一批成员国中好像并没有中国 ?

陈阜:确实如此。2014年9月24日由美国主导在纽约成立了国际气候智慧型农业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Climate-Smart Agriculture,GACSA),第一批成员包括18个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墨西哥、尼日利亚、日本、菲律宾、越南等)、32个机构(FAO、CGIAR、IFA等)。联盟制订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包括可持续的和公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收入、增加粮食系统和农业生计的弹性、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等内容。

中国当时没有加入这个联盟,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气候智慧型农业对中国来说是个全新的东西,也没有相应的实践基础,对具体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及预期效果等还没有很清晰的判断;二是对加入国际气候智慧型农业联盟要承担的相关义务和责任,及其是否会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有顾虑。但目前情况不同了,2015年以来我国明确提出农业加大创新驱动力度,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相信不远将来中国会加入国际气候智慧型农业联盟。

▼ 问:那么目前咱们中国对于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有什么新的认识和行动呢?

陈阜:中国对推动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方面也是非常积极的,2013年农业部就开始与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银行等机构接触,谋划设立“全球环境基金--中国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2014年在财政部、发改委支持下,农业部科教司牵头完成了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管理机构,并正式签订相关协议;2015年“全球环境基金--中国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正式实施。

该项目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系统,在主产区安徽和河南建立10万亩示范区,开展小麦-水稻和小麦-玉米生产减排增碳的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配套政策的创新与应用、公众知识的拓展与提升等活动,提高化肥、农药、灌溉水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和农机作业效率,减少作物系统碳排放,增加农田土壤碳储量。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试点示范,探索建立气候智慧型作物生产体系的技术模式与政策创新,增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为世界作物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成功经验和典范。

▼ 问:我们2015年正式启动的“全球环境基金-中国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距离现在已经两年时间,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陈阜:中国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由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510万美元、国内配套投资2500万美元,由世界银行(WB)和农业部(MOA)共同实施,项目执行期限为五年(2015-2019)。

项目主要包括技术示范与应用、政策创新、知识管理、监测评估四个方面,选择安徽怀远县和河南叶县各5万亩作为项目示范区。其中技术示范与应用重点围绕固碳减排目标,包括化肥与农药减量施用、优化灌溉、秸秆还田与保护性耕作、农林结合固碳等技术示范与培训,以及固碳减排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筛选示范;政策创新方面主要是中国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战略与国际合作、气候智慧型作物生产技术导则编制、相关政策制定等;知识管理主要包括项目信息交流与管理平台、项目成果与经验传播、技术交流与研讨、宣传与科普等活动;监测与评估包括碳汇减排、社会影响、环境效益等方面。

安徽怀远县示范区

项目实施两年来,重点抓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目前各项任务按照预期进度和指标全面落实,与项目实施前比较,累计固碳减排量已经接近1万吨标准二氧化碳当量值,项目总目标是6.5万吨。

河南叶县示范区

▼ 问:我想大家会很想知道,“气候智慧型农业”与我们熟悉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可持续农业相比较,它有何不同 ?它会为我们的农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

陈阜:它最大的不同应该是突出了固碳减排与气候变化应对等核心内涵,总体目标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具体特点有几个方面:一是在目标上追求共赢,针对粮食安全、农业发展、气候变化三者错综复杂的挑战与矛盾,建立相应的应对策略,构建有弹性的管理和技术体系,创建协同效应和实现共赢;二是在实施上突出因地制宜,可以根据特定国情或特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确立相应的实施策略与技术模式,尤其要重视农户生计改善;三是在机制上强调利益协调,注重各行业之间的交互关系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协调部门关系和各方利益,在满足不同利益的取舍上有相应决策;四是在路径上依靠制度创新,努力通过政策、金融投资和管理制度优化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 问:气候智慧型农业与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农业转型发展目标应该说有许多相近之处?您如何看待中国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前景?

陈阜: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展理念总体上符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减缓气候变化,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农业发展意义重大,有现实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首先,气候智慧型农业强调制度创新、利益协调和合作共赢,尤其是针对利益相关方的制度设计,构建部门、行业之间协调机制和有弹性的管理体系,这正是推进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支撑。其次,气候智慧型农业突出技术模式创新和农民参与,国际上农业转型发展都有一整套与政策与管理体系相适应的生产控制标准和技术体系,强调自下而上,而我国最缺乏的就是整体性、制度性技术推广应用,也忽视技术研发与应用过程的农民、企业等主体参与。第三,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核心是建立高产、高效、弹性、可持续农业生产系统,这也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由于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经济问题必须通过结构调整和系统优化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第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广泛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农业领域的减排任务会逐步加大,这为中国气候智慧型农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气候智慧型农业:

简单定义为“可持续增加农业生产力和气候变化抵御能力,减少或消除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农业生产体系”,实质就是通过政策与制度创新、生产方式转变、管理技术优化,建立部门协调、资源高效、经济合理、固碳减排的生产模式,获得粮食安全、气候适应和减少排放“三赢”。

 “气候智慧型农业”寻找的是粮食安全、气候适应和减少排放“三赢”的农作方法,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进行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实践研究...

期待在这条实践路上有更多的成果出现...

    作者简介:陈阜: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首席技术顾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业环境科学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