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余培发:精准扶贫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丘区路径初探

[ 作者:余培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19 录入:19 ]

——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的实践探索为例

我国贫困地区大多数村社离城镇较远,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卫生条件较差,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村贫困人口多、收入低、返贫率高、增收困难。按照中央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包括高原、山地和丘陵等区域),既要扎实搞好精准扶贫和脱贫工作,又要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以赴补齐这两块短板,确保到2020年能与全国其他地方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既定目标呢?笔者调研发现,地处四川丘陵贫困地区的南充市嘉陵区近两年来的实践探索,给我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参考答案。

一、基本情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西岸,是199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一个县级行政新区,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农业大区。全区幅员面积1278.86平方公里,现辖40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9万人。截至2015年底,全区尚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43个、贫困户20680户、贫困人口64811人。在这143个贫困村中,有123个立地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早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因地制宜治理生态突出问题,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贫困村可持续发展基础,该区近两年来主动作为,坚持把推进精准扶贫与绿色生态发展相结合,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贫困村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推进精准扶贫与绿色生态发展相结合的丘陵脱贫新路。但是,该区在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逐步加以完善。

二、工作成效

2016年以来,该区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为目标,举全区之力,精准施策,共整合各项涉农资金5.4亿元投入脱贫攻坚,使36个贫困村、5161户贫困户、16704个贫困人口脱了贫。在推进精准扶贫与绿色生态发展相结合方面,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基础设施扶贫工程进展较快。科学规划了贫困村公路建设路网,以全区3条过境高速公路、9个高速公路出口为枢纽,以国道212线、318线和李龙路省道改建为骨架,以16条区乡道为支撑,大力推进贫困村公路建设,完成村道公路建设250公里,提前实现了全区553个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实施农田水利攻坚,突出抓好升钟二期工程配套工程建设,赵子河水库已完成放空底洞洞身衬砌、坝基开挖、灌浆盖板浇筑,七、八、九标段完成洞挖支护1200米,盐溪分干渠、五龙支渠已开工,武胜支渠完成财评,李渡支渠已开标,五条分支渠已完成招标设计送财评。以赵子河水库为水源的赵子河水厂和文家沟水厂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送审。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已开工18处、竣工8处,解决了10.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同时,投入建设资金225万元,新建了贫困村卫生站45个,改建了贫困村卫生站38个。加大了对农村学校建设的投入,新建和改建了幼儿园7所,维修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26所。通过盘活闲置村小校舍等方式新建、改建村级文化室92个,新建文化墙43处,配备文化服务设备、器材140余套,解决了贫困村文化室硬件设施缺乏问题。推进贫困村电网、广播村村通和“互联网到户”工程建设,实现了贫困村通电率100%、广播村村通100%、互联网覆盖率96%。

(二)绿色产业扶贫工程开局良好。以建设脱贫奔康绿色产业园为抓手,大力发展了以柑桔、蚕桑为重点的富民骨干产业和以蔬菜、水产、畜禽为重点的地方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了以嘉陵江流域为重点的蔬菜基地、以曲水河流域为重点的柑桔基地,以土门、新场普桑+新庙果桑+双桂、太和茶桑为重点的蚕桑基地。2016年,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3个,吸纳贫困户8000余人入园;建成优质粮油基地10万亩,蚕桑基地2.1万亩,蔬菜基地2.4万亩,柑橘基地3万亩,初步培育出了新庙果桑、大通柑桔、移山草莓等绿色产业基地;新增水产养殖面积400亩,新建畜禽养殖基地1.6万亩,出栏大牲畜15万余头、小家禽120万余羽,基本实现贫困村“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2017年,又在曲水河流域的大通、大观、一立、集凤、新庙、龙蟠等乡镇完成优质柑桔基地建设规划8600亩,已栽植柑桔、柠檬2000亩;在吉安河流域的李渡、龙岭、华兴、金凤、双店等乡镇完成柑桔、柠檬基地建设规划7200亩,已栽植柑桔、柠檬4200亩;在双桂镇、太和乡、土门乡、桃园乡4个乡镇共育桑苗297亩;在金凤镇、世阳镇、积善乡、安平镇、华兴乡、七宝寺镇、桥龙乡、双店乡、盐溪乡、大兴乡、太和乡、天星乡、桃园乡、金宝镇、曲水镇等15个乡镇的20个村新建规模生态化生猪标准养殖场32个。同时,在贫困村投入资金2300余万元,完成了村道、社道绿化10.5公里,新修村道公路桥2座,新建村道公路26公里,新修石河堰3座,维修山坪塘21口;在贫困户房前屋后发展庭园经济844个,栽植经济林木苗651亩。

(三)新村建设扶贫工程初见成效。2016年,全区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地灾避险搬迁、民政救助等项目资金6668万元,帮助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进行房屋建设,共完成贫困村C、D级危房改造3287户,使贫困群众安全居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实施“三建五改”工程,按照政府主导、农户主体、以奖代补的原则,投资4000余万元,帮助农户新建沼气池、院坝、小庭院,整治农户院落环境1315户,改建厨房4230间,新建卫生间4850间,改善了部分贫困户居住条件。2017年1至4月,全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110户完成了84户建设任务,危房改造11024户完成了5658户建设任务,“三建五改”14957户完成了7913户建设任务,风貌整治3158户完成了1429户建设任务,安全饮用水4485户完成了2018户建设任务,生活用电4485户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自2016年以来,全区在贫困村结合摆顺扫干净专项行动,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贫困群众养成开窗通风、垃圾集中处置等良好生活习惯,有效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三、存在问题

当前,该区在推进精准扶贫与绿色生态发展相结合方面,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扶贫资金与项目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区级财力比较薄弱,能够用于扶贫投入的资金有限,可以整合的国省下达的涉农项目不多,社会各界帮扶的力量也不够强大,因而面对全区大面积铺开的脱贫攻坚,资金与项目投入就显得严重不足。

(二)贫困村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由于贫困村基础条件差,交通不够方便,难以引进大业主,加之当地群众观念落后、承受市场经济冲击能力弱,对富民产业发展信心不足,导致其在短期内难以形成支柱产业。

(三)部分贫困村社环境不够整洁。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有的偏远村社的一些贫困农户,房前屋后存在“脏、乱、差”现象,鸡粪、鸭粪遍地都不打扫,环境卫生较差。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影响到贫困者的身体健康。

四、对策建议

为了使该区推进精准扶贫与绿色生态发展取得更大成效,现提出以下八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一)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与项目投入力度。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加大区本级财政投入的同时,努力争取中、省、市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将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拓宽向嘉陵籍的社会能人募集扶贫资金渠道,开展社会帮扶、小额信贷、“一事一议”、农户自筹,构建财政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大投入格局。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贫困村绿化建设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贫困村林业生态补偿基金,用于当地生态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二)进一步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抢抓国家和省政府推动高速公路优先向贫困地区延伸、加快干线提档升级、加速农村公路网络完善等政策机遇,根据贫困村内过境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布局,强化贫困村道路建设,重点加快区、乡、村连通路、资源开发路、旅游景区路建设,形成与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区乡道路互联互通的贫困村公路网络体系。争取国家对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农田水利灌溉、大中型水利和防洪抗旱减灾等工程项目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升钟二期工程及田间渠系配套和渠系间囤蓄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提高贫困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及自来水普及率,抓好乡镇重要河段防洪保障能力提升和抗旱水源工程体系建设,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水利基础设施扶贫工程建设任务。依托国家全面提升贫困地区电网供电质量和供电水平、全面解决低电压问题等政策措施,构建贫困村“可靠用电、安全用电、方便用电”电力网络。加大投资力度,健全贫困村信息网络,力争到2018年底,使贫困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

(三)进一步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绿色生态产业园建设进度,以全区贫困村绿色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巩固提升现有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柑橘、蚕桑、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对贫困户房前屋后现有的产业进行提升、改造和填充,大力发展果园、菜园、桑园等微庭院经济。根据贫困村绿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培育一批能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林果产业。依托四川天兆集团等现代大型养殖企业,在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加快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业,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打造集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及粪便转化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利用贫困村社的山林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土鸡、土鸭等小家禽和肉兔、山羊等草食牲畜,积极培育小家禽和草食牲畜养殖销售公司,依托公司带动促进农户增收。

(四)进一步用好用活移民搬迁政策。通过调拨、转让或集中进行土地开发等方式,解决搬迁贫困户宅基地、口粮田问题。积极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项目,用好用活省市相关政策。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在群众自愿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异地扶贫搬迁和避灾移民。适当提高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给予搬迁建房贷款贴息。加大财政投入,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优先安排实施。对自主移民群众,合理引导、规范管理、强化服务,解决好其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群众生活。

(五)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健全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防止乱砍滥伐、乱捕乱猎的“三防”管理体系,使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坚持以林地管理和采伐限额管理为重点,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规范和完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有偿转让程序,严禁毁林开垦、乱砍滥伐、乱征乱占林地。抢抓国家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恢复、生态脆弱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机遇,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扶持,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完善林业生态体系,加强森林抚育和更新,依靠科技支撑,提高林分质量,巩固造林成果。

(六)进一步促进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林业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立体林业和循环经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依托贫困村的草地、湿地、森林及野生花卉资源,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植物花卉观赏和康养基地项目,促进贫困村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综合开发西河、吉安河、曲水河等生态旅游资源,提升景区的可观赏性和舒适性,扩大景区规模,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和增加服务收入。鼓励贫困村群众积极培育林下药材、森林蔬菜,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

(七)进一步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不断提高贫困村供水水质合格率。探索环境维护管理第三方服务共同分担机制,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以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主的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全面整治贫困村水环境。强化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加大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循环利用,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在贫困村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改厕、改圈、改灶、改房和摆顺扫干净活动,治理乱搭乱建,使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八)进一步加快推进防灾减灾避灾。切实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精准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加大贫困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凡涉及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的贫困户,一律优先下达排危资金,特殊地点可实行“先治理后申报”的办法排除安全隐患。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完善群众与防灾专业队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抓好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及救援预案编制,加大森林、草地生物病虫害防治和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力度,全面提升贫困村防灾减灾避灾能力。

★注: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简称“两不愁”;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简称“三保障”;实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简称“四个好”。

作者简介:余培发 男,1963年11月出生,四川南充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兼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当代农业高级专家、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理事和四川省南充市第四届社科联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他撰写的《共同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任》,获得了全国“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征文比赛优秀论文奖。他撰写的《选拔任用干部应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获得了全国“党的群众路线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奖。他所著的《“金点子”献给新农村建设》一书,荣获南充市人民政府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他所著的《新时期城乡经济发展研究》一书,荣获南充市人民政府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他所著的《生态新路——产业升级与美丽中国路径》一书,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4月1日出版发行,目前正在成都、北京、济南、浙江、哈尔滨等地的新华书店、文轩书店和博库网、读书网、当当网、京东商城网、文轩旗舰店网、木垛图书网等网店热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