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脱贫攻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一些难啃的“硬骨头”让部分党员干部的负面情绪又浮出水面,畏难、敷衍、功利情绪客观存在,一些党员干部也在抱怨:“脱贫攻坚任务重、考核多、压力大”。
不可否认,脱贫攻坚进行到现在,留下的更多是脱贫难度较大的贫困户,每脱贫一户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些贫困户中一部分存在等、靠、要的懒汉思想,也存在不想付出只想收获的精神贫困者,党员干部要对其扶贫先得对其扶志,从这方面来说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繁重的任务和沉重的压力也是客观存在的。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贫困户往往也是最需要帮助者,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时难度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工作时更要做实做细,我们不能因为在脱贫工作中遇到困难,就心生畏难,不能因为指标考核就“数字脱贫”、“注水脱贫”。对他们帮扶更需要因户施策,只有深入了解他们致贫原因,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才能更好脱贫致富。因此,我们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多些耐心,少些急躁;多些实质,少些形式。多些步步为营,少些急功近利。
脱贫攻坚不可畏难。应该承认,我们的党员干部绝大多数都能按照相关部署,认真履职,开拓创新,持续用力,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不懈努力。但也存在着一些官员有畏难情绪、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和精准脱贫背道而驰。脱贫攻坚不可畏难,要有“在兹念兹,为此唯大”的责任意识,要有“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担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决啃下“硬骨头”
脱贫攻坚不可急功近利。脱贫攻坚不可等,更不能急,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让不同的贫困群众吃上不同的政策小灶。脱贫不在早,贵在“真”与“实”,不能因为层层加码的脱贫时间表而让困难群众“假脱贫”、“被脱贫”。
脱贫攻坚不可畏难,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如此必能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书写人类脱贫史上的伟大篇章。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林业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