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讲,弱鸟先飞,贫困户自己没有想要“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外部怎么帮扶,帮扶再多,也无济于事。
对于那些重度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等“无力脱贫”,也“无业可扶”的贫困群众除了政策兜底外,确实别无善法。但对于那些身强力壮却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成性的贫困群众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不能让他们“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扶贫干部对于这一类人,应从两方面加以帮助。
一是教育引导树立脱贫意识。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作为贫困户本人摆脱贫困就是为了争口气“护住脸”。等靠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即便是政府为贫困户解决了安全性住房这一最大难题,基本生活来源还是要依靠自己去创造。勤劳致富,勤劳持家,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很多人都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离了贫困,过了幸福日子。这些朴素的道理,有必要给贫困户讲清楚。一次不行,我们讲多次。有时不惜让贫困户“红红脸,出出汗”甚至“触及灵魂”,从而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不失为一种倒逼贫困户树立脱贫意识的有效方法。
二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贫困户的帮扶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干部着急,贫困户不着急,也不能代替贫困户劳动,简单地采取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主客倒置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就不能得到激发。先前好不容易给贫困户树立起来的脱贫意识也将前功尽弃。一个文明的时代,一个健康的民族,一个进步的国家,每个人都应有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的责任担当。有些贫困户不愿意背井离乡或因有老人要照顾不能背井离乡的,可以根据贫困意愿制订脱贫措施。鼓励贫困户就近劳动、就业,帮助联系落实一份工作,增加收入,是针对这类贫困户脱贫的比较不错的方法。让贫困户懂得生存的技能和劳动的好处,切实感受到脱贫过程中的种种实惠,变帮扶脱贫为主动脱贫。
富裕的生活人人都向往,但不是人人都会去争取。一次又一次地给贫困户说明利弊关系,使其珍惜已经取得的脱贫成果,在整个脱贫攻坚这场硬场中不掉队,是每一个扶贫干部必须尽到的职责。从贫困中觉醒,从不劳动到通过劳动改善生活质量,是每一个贫困户应有的觉悟和决心。只有扶贫干部携手贫困户同行,共同努力才能彻底消灭贫困,打赢这场攻坚战。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