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李家湾行政村的变迁

[ 作者:徐长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18 录入:吴玲香 ]

昨天中午,回老家杏河镇看过老人后,我便独自驱车,沿杏子河一路北上,行驶20多里,来到了杏河镇李湾行政村。

李湾行政村(当地老百姓叫李家湾行政村)由前后一线相邻的四个自然村组成:大坪梁、前崾岘、李家湾和马家屹崂。常住人口四五百人,主要有谢、刘、张、王、牛、郑、高、李、任、郭、胡等几个姓氏。全村共有土地面积十二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一千五百多亩,人均三四亩。退耕还林面积两千多亩,人均四五亩。此外,还有苹果园一千余亩。

李家湾行政村属典型的山岭村,村里沟壑纵横,山峦起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村里不曾通过公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长庆油田和延长油田分别来到该村进行大规模地石油开发,该村始有了通车公路。

站在高高的山岭上,举目望去,到处是采油的"磕头牛牛"在不慌不忙地、悄无声息地工作着。所抽出来的原油,直接通过露天或埋在地下的管线运往集油站或者炼油厂。

在石油开采初期,一来石油开发所占用的土地、毁坏的青苗和树木较多,当地老百姓因此大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赔偿;二来石油开采初期,作业区的工人较多,对当地的农产品需求较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容易出手,而且价高利大;三来作业区除了本厂职工外,所需雇工也较多,当地百姓揽工的机会因此也较多。所以,该村百姓的收入一度普遍较高。

人民公社化时期,李家湾行政村农民普遍住在破破烂烂的土窑洞里。为了防止发生塌方事故,有的土窑洞甚至用“四梁八柱”牢牢地撑着,看上去怪吓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承包制的实施和农民增收,大部分农民对土窑洞进行了收拾,主要是用石头或砖头给土窑洞“挂”了面子,俗称接口石窑或接口砖窑。九十年代以后,部分光景好的农家,告别了接口石窑或砖窑,住进了在平地上生蹲起来的石窑或砖窑。本世纪初期以来,多数老百姓相继告别了石窑或砖窑,住上了外墙普遍添着瓷片的平房。

李家湾行政村农民住房的变迁史,见证了我国农村改革、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程。但住房变革的太快与不一步到位,也使农民的一部分勤劳和汗水付之东流,特别是一些农民把辛辛苦苦几十年积攒的储蓄一股脑儿投到村里的房子后,却仍旧选择举家或只留着老人,进城打工或者经商。而进城后,由于没有资金买房,只能租住在工棚或简陋的窑洞里。个中的尴尬令人深思。

近年来,随着采油、运输和照井的逐步自动化,李家湾行政村来自石油的所得逐年减少。于是,年轻人开始争相进城入镇,或学手艺,另谋生计;或陪孩子上学,兼做生意。目前,该村的城镇化已经高达百分之七十左右。

如今,留在村子里的人多半为中老年人,主导产业主要为新培育起来的苹果和杏、玉米、小杂粮,以及零星养殖业(猪、羊、鸡、蜂)等。此外,就近打工,领取渐趋减少的退耕还林补贴也是老百姓的收入来源。

过去,由于该村交通不便,孩子上学难、成本高,所以,恢复高考以后,该村考上中专和大学的人数并不多。 近年来,随着乡村公路的开通,该村的年轻人对孩子的教育逐渐重视起来。

在李家湾行政村中,大坪梁是我最熟悉的村庄。因为在这个偏僻而遥远的山岭村,居然有新集村(我们村)的土地。所以,在农业集体化时期和以后的承包到组、承包到户初期,小小的我便没少到这个村庄,帮大人干农活。至今记得,该村有个谢家的老婆婆,和我们非亲非故,但每逢到杏河镇赶集,必来我奶奶家喝水、歇脚和啦话,及至彼此以老姊妹相称。我们自然也就管这位老婆婆叫干虐虐(干奶奶)。干奶奶对我们一大家很好,只要我们到大坪梁种地,老婆婆便会喊我们到她家喝水、吃饭。

大坪梁还有一位名人——张二海(官名我不记得了),是我们行政村李嘴子自然村的女婿,我们管他叫干大。在我小小的年纪里,经常能看到他骑着高头大马到杏河镇赶集。有时,他的马漫不经心地走着,而他则与路边的行人有一句没一句地"抬杠";有时,在鞭子的抽打下,他的马飞也似的从我们村呼啸而过,神奇极了!昨天到该村后,我还专门打问过这位张干大,结果被告知“早就没了”。 张干大有个儿子叫“茅罐”,据说是为了好养,才起了这样一个不雅的名字。“茅罐”年龄大我一两岁,和我并不熟,但却是我大哥的好朋友。

此行,我在李家湾自然村郑治祥家里买了十斤土蜂蜜后(每斤八十元),我便来到本次李家湾行政村之行的最后一站——马家圪崂自然村。

从村名推断,这个村应该以马家人为主了。可经打听,该村现在居然没有一家马姓人家。我问:“那怎么会叫马家屹崂村呢”?当地人说:“过去这个村的确以马姓人氏为主,从我们村搞修建时挖掘出来的墓葬的主人多为马姓人氏就能证明”。我进一步追问:“那马姓后人为什么要离开这个村呢?离开后又到哪里去了呢?”当地人说:他们“也不晓得了”。这个村,我小时候也曾来过一次。那时,还是农村实行承包到组的时候,父亲正在这个村做木活,母亲患病了,奶奶打发大哥和我到这个村叫父亲回来。至今记得,雇我父亲做木活的人家在用树条编成的"洞洞"和在土窑面子上打的"窑窑"里养着一窝一窝的土蜜蜂。看见我们弟兄俩个来了,好客的男主人便头戴纱网,赶快从蜂巢里给我们割出一大片蜂蜜,让我们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吃土蜂蜜,现在想起来,感觉仍旧是甜甜的。

此次时隔四十多年,我再次来到马家圪崂村,先后便遇见了我大嫂的亲姑舅和我的一位小学同学。他们一听说是我,别提有多热情了!又是敬让着吃饭、又是开饮料、递瓜子……临起身,还给我带了几瓶腌韭菜和几颗小南瓜。

(作者简介:徐长玉,陕西志丹人,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