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莫让扶贫工作染上“形式主义”病

[ 作者:肖锦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20 录入:吴玲香 ]

“书记,书记,不下功夫去扶贫,只剩书书、记记,怎么能行?”中部某县旅游局新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县里要检查扶贫档卡,为完成任务,第一书记向本单位求援。县旅游局只留一个值班人员,全单位下村突击填表格,一切业务暂停。“填报各种表格成了扶贫工作最大负担。”这位书记打趣说。(《新华网》12月18日)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上级下达的扶贫任务又重,很多地方开起了“小心思”,将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放在“美化数据”上,让脱贫攻坚成了典型的“形式”扶贫,扶贫工作的方向也成了“专注群众民生”朝“糊弄上级检查”的畸形发展。

治疗“形式主义”病,要从“形式”迎检上治“病根”。“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脱贫攻坚成效相互评判固然有必要,但必须制定好脱贫攻坚时间条、进度表,在评比过程中要有科学的评比要求,毕竟各个地方存在的贫困人口层次、数量等地区差异大,唯“数据”、“资料”类评比很容易“一刀切”,可能有失公平,甚至挫伤干部扶贫的积极性。

治疗“形式主义”病,要从扶贫落实上下“重药”。由于扶贫迎检压力大,地区之间相互攀比、拆台,甚至为了“迎检”而“迎检”,脱贫攻坚,重在落实,如何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那就得细化责任,加快落实,巡查工作中要加大民众评议的力度,真正让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脱贫攻坚,涉及到群众的核心利益,也是十九大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为避免扶贫工作染上“形式主义”病,一方面,我们要不断优化扶贫工作的考核方式,加大扶贫工作继续“下沉”,将工作扶“实”、做“细”;另一方面,要加大虚假扶贫、形式扶贫的曝光打击力度,形成有效的监督事态,将扶贫的形式主义遏制在萌芽状态。

(作者单位:成都市锦江区水井坊街道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