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发展的高地,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而城中村,则成为他们进入城市的主要聚居地。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城农民工、生活服务业从业者、小商贩等聚居于此,“到大城市闯闯”,成为他们最初的动力。城中村,既给他们带来机会和希望,也向他们展示着光鲜城市里,混乱与残酷的另一面。(1月15日 半月谈网)
不可否认,每个城市都存在着“城中村”,而“城中村”里面生存的大多是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涌向城市,在为城市建设做贡献的同时,也在憧憬着未来发展的希望。不过,“城中村”的混乱与残酷却与城市的光鲜亮丽格格不,各个地方都在探索如何治理好“城中村”。在笔者看来,善治“城中村”,需要向下思维。
其一,规划向下。“城中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简陋的建筑、破旧的房屋、密集的人群,还伴随着小摊小贩的吆喝声,这里生活的人群之所以如此密集,就在于这里的房租便宜,生活成本低,所以吸引了很多低收入人群。要让这些低收入人群生活得更舒适,需要规划向下,从公共设施建设、治安管理入手,加大规划力度,让“城中村”的发展更加优化。
其二,人才向下。生活在“城中村”的人群大都是低收入人群,他们有教育需求、医疗需求,也有就业需求,然而,这些人群在城市工作生活中,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付出努力,更需要外力帮助。此时,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职业发展、家庭照顾和人生规划,只有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深入“城中村”进行调研帮扶,让他们成为低收入人群与社区之间的“润滑剂”,让这些“城中村”的居民更有幸福感。
其三,服务向下。虽然“城中村”有廉价的居住空间,有与收入匹配的服务产业,有亲友老乡等社会资源,为外来人群在城市谋生或真正迈进城市,提供了一个够得着的平台或起点,但是,不可否认,“城中村”的服务是低配置的。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真正延伸服务链条,主动深入“城中村”,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温情服务。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