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600桌免费宴席”不值得提倡

[ 作者:涛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05 录入:吴玲香 ]

“走,去三社吃宴席咯,还有明星看,热闹的很哦!”3月3日,元宵节的喜庆气氛还未彻底散去,在四川内江的市中区史家镇吊钟村三社却比过年还要热闹。一大早,全村的人们都说说笑笑地来到了三社,这里即将举行的不是大型演出、不是展销活动,而是一场特别的生日宴会。吊钟村三社老人黄桃芝今天满80岁,她的儿子刘景祥特意为母亲举办了一场宴席。(封面新闻 03-05)

一名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为庆贺母亲生日免费办600桌生日宴,招待亲朋和乡亲,看视不在收受份子钱中移风易俗,实际上是比排场中造成新的浪费,在村民造成攀比现象,不值得提倡。

刘景祥在外创业成功,将其部分收益用于改善村级道路和联户道路建设,为完善村级基础设施、方便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其公德被村民所铭记,是值得宣扬的,因为能激励更多的在外成功人事,关心家乡的公益建设。

乡村移风易俗的关键,是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培养村民的良好行为风尚。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还很不完善,部分群众的生活还处在小康水平之下,扶贫奔康的任务还很繁重,因而要聚集在外成功人士关爱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乡村振兴,拓宽农村群众致富的路径上。如都像刘景祥那样大办免费喜宴,请明星搞演出,造成一时的轰动效应,不仅不能移风易俗,而且会造成新的攀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基层组织要成为移风易俗的主心骨。基层组织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乡风文明。尤其是把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民风民俗的实际,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规范村民的行为,才能在移风易俗中聚集新农村建设的正能量。对刘景祥的行为要在举办前进行规劝和引导,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老人生日都要控制范围,缩小规模,节俭办理,既在庆贺中传承文明美德,又在欢乐中引导村民的行为。同时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地建设上,依据村情民俗发展乡村旅游,以自己的创业带动万千群众的就业增收,才能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抒写自己人生的辉煌。

600桌免费生日宴,虽然名造一时,但是把有限的个人资金,投入到民生改善上,才能让乡亲铭记心中,真正起到移风易俗的示范。

(作者单位:盐亭县审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