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互联网+”为精准扶贫插上翅膀

[ 作者:王金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25 录入:吴玲香 ]

互联网让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的新时代,它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消费思维……网上办税、网上问诊、网上订餐、网上叫车、网络课堂,网上处理交通事故、网上交纳各种生活费用,便捷了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也为乡村带来了新变化:通过对贫困地区群众进行电商和网络技术等各种知识和技能培训,不仅鼓起了群众的“口袋”,也丰富了群众的“脑袋”,在脱贫攻坚这场时代大考中,“互联网 ”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插上脱贫奔康的“翅膀。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精准扶贫方针,要求将有限的扶贫资源瞄准最需要的贫困群体,最大限度地消除政策和资源的偏离。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精准扶贫”成为贫困地区后发赶超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曾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将“互联网”与“扶贫”联系在一起。

“互联网+精准扶贫”与以往单纯“输血”“授人以鱼”式扶贫不同,互联网企业参与扶贫之初,就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注重实施“造血”“授人以渔”式扶贫。一方面,“互联网+精准扶贫”强调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大数据优化扶贫管理,推动扶贫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将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商业资源对接到贫困地区,努力打造脱贫的“造血”环节。另一方面,大数据可以精准定位贫困人口,全过程监管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及时更新贫困群众的“需求清单”,通过集中资源、精力,解决贫困地区的首要问题,对贫困人群实现精准管理。

将互联网引入精准扶贫战略,既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之所为,也是精准扶贫实现加倍乘数效应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选择。那么,如何让“互联网+”进一步助推精准扶贫呢?

实施“互联网+教育”,助推贫困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扶贫必扶智,治贫必治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可以链接优质教育资源,跨院时间、空间、地域、人群让贫困的孩子也可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让贫困劳动力可以进一步拓展技能和相关种养殖知识,实现“授人以渔”,助推产业扶持取得更大的成效。

“互联网+创业”的风口,助贫困户实现增收梦。利用互联网分享、远程、快捷的特点,激活贫困群众“网创”欲求; 搭建贫困群众“网创”平台,推动贫困群众网上创业;引导解决上网销售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难点与问题,实现贫困地区农畜特色产品、民俗文化产品等上网变现;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前谋划产业主攻方向与产品销售渠道,以服务集成提高农产品线上转化率,并在此过程中培训引导贫困人群,实现“输血”与“造血”同步。

“互联网+公益扶贫”,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走上自力更生之路,实现脱贫致富。

例如,中国银行发挥商业银行整合社会资源的优势,利用公益理念、“互联网+”思维,借助市场力量、政府支持、金融技术,开发了“公益中行”精准扶贫平台。公益中行”平台在线登记注册了“北四县”贫困人口近13万,购买端面向中行境内全体员工。员工在手机安装平台APP并实名注册后,只需手指轻轻一点,购买贫困群众的农副产品,就能帮助他们增收,做到精准帮扶、长期帮扶。

“互联网+”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寻真贫”达到“扶真贫”。精准识别,是落实扶贫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何准确地将政策、资金落实到每一位真正的贫困户,是扶贫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环节。“轻扫二维码,贫困户的详细信息一览无遗,数据实时更新,贫困户退出和新进情况一目了然。”这是四川省在精准扶贫工作的创新举措——建立扶贫动态数据库,将全县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纳入系统,并在家家户户门前做标识。群众只要轻扫二维码,便可实时查看该贫困户的脱贫情况。这给我们在“互联网+精准扶贫”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尝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互联网+”是一辆不能错过的“高速列车”,搭载贫困地区人民群众主动、自信、坚定地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作者单位:玉溪市澄江县路居镇中坝社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