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开始,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在全省范围内招收农村学生,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专业技术人员、村两委干部、农村优秀青年等7类人员都可以参加选拔考试。“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就这样应运而生,5年来该工程共培养出4万多名青年能人。(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28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才外流较多,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笔者认为,非本土、非乡村人才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发展虽能解决一时之需,但要让乡村振兴拥有持续稳固的基底,还需让本土、乡村人才成为主力军。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本土、乡村人才发挥作用,助力家乡发展。江西省婺源县长溪村村委会主任戴向阳,作为江西“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首批学员,通过搞农家乐,开发红叶观赏游,建村级网站,创建茶农合作社等方式,带领村民把家乡的好生态变成了好生意。戴向阳也曾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而苦恼,但他那颗返回乡村、扎根乡土的心,在实用的培训后,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情怀和责任,很具有典型性。
事实上,广大农村拥有许多的潜在人才,但受限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使得眼界不宽、思路局限。农村人才的培养要跟各地产业发展相适应,要落实在“实用”上。江西农大为学员“量身定制”11套辅助教材,录制20门课程录像,选派20名专家教授“送教下乡”;江西电大聘请具有丰富农业农村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这一系列的做法,都是在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实用的人才。
培养本土人才,让熟悉农村情况、热爱农村工作的人留下来,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其在有知识、懂技术的基础上,为本地区找出一条最适合的发展路径。江西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就为像戴向阳一样的乡村人才解决了“如何依托家乡资源带动村民致富”这一难题,这就是实用、是实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必须从待遇、制度、机制等方面入手,才能让人才拥有实用的能力,且无后顾之忧,愿意长期扎根奉献。
只有农民参与和主导的乡村振兴,才是真正振兴的乡村,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以源源不断“自产”的方式,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乡村人才尽情地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安县桐梓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