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让监督执纪带有温度

[ 作者:钟义乾坤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08 录入:吴玲香 ]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让一个党员掉队,哪怕他曾经犯过错误。“强化监督有态度、执纪问责有力度、治病救人有温度”,中央纪委驻人社部纪检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6月6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反腐的力度不断加大,受党纪处分的党员干部数量不断增加,有些受处分党员干部能知错改错,积极投入到工作中;但也有少数受处分党员不能正确对待所受处分,觉得丢了面子,在群众面前抬不起头来,消极应付,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要积极做好受处理党员干部后续教育工作,让监督执纪带有温度,使“跌倒”的党员干部重新站起来。

党的十九大把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写入党章,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实践,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举措,更是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和制度的创新成果。各级纪委监委要把运用"四种形态"作为履职尽责重要抓手,转变惯性思维,创新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纪律并非都是严苛,而是带有人情的温度,要把握好纪律审查的定性处理、执纪的方式方法、执纪的政策和策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跌倒了不要紧,关键是要及时爬起来,想想是如何跌倒的,怎样避免再次跌倒,从而及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处分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让 “跌倒”的党员重新站起来,重拾信心,不只是纪律审查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党组织对犯了错误的党员不能“一处了之”,不闻不问,要切实担负起教育挽救的责任。

建立回访教育制度。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解开受处理党员干部的心结没有万能钥匙,在开展谈心谈话前,务必事先仔细翻看案卷、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把握受处理党员干部的特点,为其精准画像。在谈话中要分析指出其犯错的思想根源在于对纪律缺乏敬畏,违纪后存在侥幸心理,督促其认清错误。同时,明确专人负责受处分党员的回访教育,定期、不定期对受处分党员干部进行沟通交流,从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关心、鼓励受处分党员干部,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处分,改正错误,让组织的体贴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建立学习教育制度。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对学习内容、方法和载体做出具体安排,有计划地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学习廉洁文化,让受处理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要从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入手,让他们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同时开展以案说教,唤醒其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不断增加他们的政治营养和纪律营养。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容错纠错中体现温度,认真分析党员干部所犯之错的程度、动机、条件、程序、政策和后果,带着责任和感情去监督执纪,注重促其知错悔错,容该容之错,纠必纠之错,做到思想引领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处分影响期是有终点的,处分影响期满后,对彻底改正错误、思想转变好、工作表现突出的,按期解除处分,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岗位,并积极向组织推荐使用,让受处分党员放下“包袱”,看到希望,既有干头,又有盼头。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经济科技和信息化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